黃油之手 作品

第三十二章 北軍差異、關西悍卒

桓豁病逝時,正值夏季三伏天,所以前秦得知這一消息後,並未急於發起進攻。

同樣是受到旱澇影響,但關中的情形卻比荊州要好不少。

自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因農耕開墾對森林植被的破壞,黃河流域在較為安定的兩漢初期,時常發生決口,洪水氾濫。

到了十六國時,北方胡人大舉南下,黃河流域的大片耕地被轉變為牧地,部分植被的恢復,使得水土流失有所改善,時值亂世,黃河反而長期安流。

而氣候方面,因逐漸變得寒冷、乾燥,作為北方政權的前秦,想要派兵南下,軍中士卒最先要面對的就是水土不服。

當時的長江流域,要比關中暖和不少,比如在益州東部的巴西郡,就還有犀牛活動。三國時,張飛曾任巴西太守,鎮守郡治閬中,閬水的支流潛水,當時也稱巴水,其所貫穿的巴西郡宕渠縣,就有犀牛群落。

西晉時,由益州分建寧、雲南、興古三郡,再加上交州的永昌郡,由南中地區改設而來的寧州,因開發程度低,多原始植被,更是犀牛、大象的樂園。

江南地區,屬揚州的豫章、會稽兩郡,也有大象時常出沒,曹衝稱象,就是孫權進貢而來。野生的象群在兩晉時,仍活躍在長江中、下游,甚至是長江以北的江淮溼地。

前秦的中、外軍和護軍制都仿效自魏、晉,包括氐族在內,以各族胡人為主的各軍,本質上還是世兵制下的軍戶,但由於軍事貴族的身份,在地位、待遇上都有保障,士氣、戰鬥力普遍高於晉軍,可素質與募兵組成的北府兵一比,就有所不如了。

封建時代,當兵被視作賤業,自秦漢時起,民間素有“好男不當兵”的說法。在東晉,位極人臣的陶侃、桓溫,都曾因行伍生涯遭鄙視,以邊將武職入仕,門第也會被視為低人一等。而在漢化程度較高的氐人宗室中,不少年輕一輩也受此風氣影響,在接到出外鎮守的命令時,往往託辭不受。

攻打襄陽前夕,關東方面,在鄴城坐鎮的苻融被徵召入朝,鎮守蒲阪的苻丕奉命進駐南鄉後,苻堅並未再調動幽薊的苻洛,而是以苻朗為鎮東將軍、青州刺史。苻朗到任後談玄、悠遊是一樣不落,雖然政聲尚可,可接受任命前,卻曾數次推辭。

前秦自苻堅繼位後,愈發推崇儒學,倡導漢化,後來形成每月親臨太學,考問對策,等第為上者,往往魚躍龍門,得到拔擢任官,比如滅前涼時,以吏部郎出任軍司的段鏗就是其中一員。

但在朝中,這些苻堅親自選拔的大臣,即便出身世家,仍被視為倖進之輩,在主持革新的王猛死後,這種勢頭也愈演愈烈,不少曾經參與雲龍門之變的苻堅嫡系中兵將校,也對這些後起之秀有所排擠。

此外,敵視以前燕宗室為主的降人、外來戶,在長安乃至整個關中,無論朝野,支持這一主張的都大有人在。如河東、弘農、三輔等地,仍有不少世家豪強,自恃武力依險自守,拒不接受徵召,軟硬不吃,令苻堅也十分為難。

滅代國時,苻堅曾以苻洛為北討大都督,將關東幽、冀二州兵十萬餘,作為東路主力,所以在召苻融還朝主政後,於情理上,苻洛似乎是接手坐鎮關東的合適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