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三觀.CS 作品

第49章 嫌棄

  那種為了活下去不惜代價的決絕,但卻實在難以承擔特殊單抗費用的窘迫混雜在一起,甚至讓陸沉不知道自己能說些什麼。

  “好了,閒話少敘,咱們迴歸重點。”唐慶隆輕咳幾聲,重新拉回了參會眾人的注意力,“我認為,量子釋能綜合徵和高度有關。這種施加能量的並不連續,它應該正好呈現出某種‘階段’性。”

  所謂的階段性,是唐慶隆從那塊玻璃輻射痕跡上得到的靈感。和空間站同時期運行的其他衛星並未報告輻射劑量異常,而目前出現量子釋能綜合徵的物種僅有人類而已,這兩個現狀乍一看似乎毫無聯繫,但如果增添一些新的要素進去,就不難做出假設。

  比人類更高的生物沒有發生量子釋能綜合症,比人類更矮的也沒有。

  比空間站軌道更高的衛星沒有報告輻射異常,比空間站軌道更低的也沒有。

  這個推理其實非常反直覺,甚至成為了唐慶隆遲遲不敢把推論公佈出來的主要原因——地球是一個圍繞著太陽旋轉的行星,而整個太陽系則是圍繞著銀河系旋轉的星系。

  在宇宙尺度下觀察太陽系,你會看到一個橘紅色火球拖拽著一群微小的行星,以螺旋狀向著前方高速飛馳。細小的行星圍繞在太陽周圍,同樣以螺旋形狀向前運行。

  地球在宇宙中的運行路徑並非課本上的平面橢圓軌道。嚴格來說,它的運行軌跡需要同時考慮在太陽系中的公轉自轉、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公轉和自轉,以及銀河系向著長蛇座和半人馬座方向的巨引源運行時的公轉與自轉。

  並且在這個尺度上,甚至還要考慮宇宙膨脹所帶來的空間變化。

  如此眾多的變量下,那個來自sn-1054的巨響是如何精準鎖定地球,並且在地球上精確劃分出兩個或者更多的“低輻射”區域的呢?

  唐慶隆的理論無法說服研究組的其他人,也自然無法說服學術委員會的其他同僚。當唐院士無視了大家的勸阻,然後通過渡邊,向學術委員會遞交了自己的理論。

  大約一天後,唐慶隆收到了十七封言辭激烈的郵件。其中語氣最平和的郵件是這麼開頭的:“老唐你腦子被殭屍給吃了?這種理論都敢發出來你怕不是個傻逼!”

  這種言辭激烈的郵件雖然直接淹沒了唐慶隆的郵箱,但老唐卻完全沒有著急或者生氣的念頭。他只是每天在自己的白板上寫寫畫畫,偶爾喝幾口茶。並且偶爾和朱塞佩聊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