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許情董熹 作品

第537章 43%法則


  認為董熹是土匪的,可不止咱們姜大導演,各大院線的經理可是深有體會。

  在《驚濤駭浪1998》的上映“談判”中,董熹所表現出來的霸道,讓很多人都不適應。

  當然這個談判其實就是命令,董熹只不過代表官方的身份,去展示存在感。

  或者說這是官方給他的機會,讓其去統一行業標準。

  2004年,在院線放映制度制全面施行的第3年,關於電影票房的分成,依舊是混亂不堪。

  電影的發行商雖然不至於像從前那般,一省一市的去和影院談,但價格方面還是水很深。

  就拿老謀子來說吧,《英雄》創造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製片人張衛平也由此獲得了以往製片方沒有的話語權,要求將製片方的分賬比例提高到40%。

  而今年的《十面埋伏》上映期間,分賬的比例再次提高至41%。

  可大部分電影是拿不到這個數字的,甚至很多電影製片公司,為了影片能在院線上映,還會讓利給院線,也就是所謂的“補貼”。

  這就導致很多院線甚至可以拿到60%以上的分賬比例。

  這對電影行業來說,是極度的不健康,上面也注意到這點。

  準備藉著《驚濤駭浪1998》上映,將這事給確定下來,首先找談話的就是董熹。

  如果董熹只是一個單純的導演或者影視公司老闆,肯定舉雙手贊成這事。

  可問題的關鍵是,董熹還有一條規模全國前三,海外第一的院線。

  所以提升製片方的分賬比例,對於董熹來說同樣有些吃虧,需要安撫一下。

  不過對於提升分賬比例,董熹還是贊成的,不提其中的利益關係,他做為電影人的代表,本應該為群體發聲。

  院線相當於資本,他本人怎麼說也是站在工人階級這邊,不能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董老闆,你也是搞院線的,可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啊。”

  “是啊,提高分賬比例,你也是受害者!”

  “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但不能光想著宰我們啊!”

  聽著耳邊的這些呱噪聲音,董熹並沒有不悅,他只是搖了搖頭:“各位,說這些沒什麼用,我拍電影也有院線,懂得道理自然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