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許情董熹 作品

第332章 走某迪的路


  抄襲永遠都是文藝創作不可避免的東西,特別是在創意撞車的時候,根本就很難分辨是否是抄襲還是“借鑑”。

  畢竟,讀書人的事怎麼能算偷呢?

  7月1號,陸釧的電影上映,雲集了姜聞、寧大靜等一干主創人員,再加上陸釧父親在娛樂圈的人脈,和出品公司華義兄弟的炒作。

  這部小成本的電影,在內地和港島同時上映。

  開局可以說不錯,在五月份的第九屆京城大學生電影節上,陸釧獲得了最佳處女作獎。

  藉著這股勢頭,《尋槍》開畫影院達到了400多間,約佔全部影院數量的一半。

  算是第一個吃到院線改革紅利的國產電影,而上映前期的票房也很出色,三天時間達到了百萬的級別。

  這對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來講,算是非常棒的成績。

  當然,大部分觀眾還是衝著姜聞的名氣走進電影院,但也算是一個良好的開局。

  所以陸釧一時間有些飄,面對記者的採訪,被有心人利用說出了那句名言。

  “我才是第七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畢竟這貨雖然出道比董熹晚,但是年齡比董熹老啊。

  而隨著《尋槍》成功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似乎陸同學並未吹牛。

  他真的有希望成為華語影壇的下一個大導演,年輕導演的領軍人物。

  可就在一切順風順水之時,一名叫卓維的記者在網絡和多家紙媒同時向其開炮,用一系列對比質疑《尋槍》有抄襲日本電影《野良犬》的嫌疑。

  一時間輿論譁然。

  卓維這段時間,因為跟蹤報道小謝同學的頂包案,曝出很多內地不知道的內幕,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他站出來以媒體記者的身份,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

  《野良犬》是日本已故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1949年就已經上映。

  做為職業電影人,陸釧肯定是看過這部電影,《尋槍》的主線與《野良犬》不能說一模一樣,但也相差無幾。

  同樣講述的警察丟槍的故事,連劇情的走向和結尾都極其相似。

  所以卓維的質疑一出,立刻引來許多業內人士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