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178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

    西京,皇城,政事堂。

    自搬遷至洛陽後,經過三月有餘的調整過渡,朝廷上下終於徹底穩固下來,各項工作鋪開,有序地管理處置著軍國大政。

    雖然換了個地方,但政事堂仍舊作為大漢最高的權力機構,而自入秋以來,朝廷所面臨最大的也最重要的,唯有兩件事。

    其一是陝、懷、晉、絳幾州的災情,這些年,大漢各地,各種災荒就沒斷過,去年中原雨災,幾年換了個地方發生旱災。顯然,太平盛世也難以阻止天災的發生,不過在救災、賑災的事務上,朝廷上下都已有充足的經驗,以及一整套的賑濟流程,照著章程辦事即可。

    再加上,晉、陝地區,這些年災害的頻率還是很高的,此前也有不少官員因為賑濟不力抑或處置不當,乃至藉機牟利,從而遭到極其嚴厲的懲處。

    因而,此番,在朝廷西遷至洛陽的頭一年,受災地區的官僚們都十分賣力,不管是為自己的名利,還是真心為黎民百姓,都是恪盡職守。

    而結果便是,此次旱災,雖然波及數州,卻沒有造成大規模的饑荒,這既是官員們得力,也在於義倉的完備,可以及時調控賑濟。地方的御史、按察,以及朝廷派下去巡視的官員,上報的口徑都差不多,災情得到控制後,政事堂還特地下制褒獎了幾名賑災得力的官員。

    第二件事,自然是討伐大理的事情了。畢竟是開寶年來,朝廷動兵規模最大的一次,從表面上來看,幾乎比得上當年平南的。

    對於此次南征,朝廷內部自然也不是統一意見的,哪怕有劉皇帝決議,再加上新拜相的趙普操持。

    上下非議頗多,有大理卑辭交好的緣故,畢竟人家前腳才攜重禮入貢,以表誠意,而大漢轉身就翻臉,大舉入侵,吃相有些難看,赤裸裸的霸權主義。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在大部分人覺得,朝廷投入那麼多兵馬錢糧,在西南掀起這樣一場滅國之戰,不划算。很多人,都拿天寶末年大唐與南詔之間的戰爭來類比說事,甚至有不少借古喻今的詩詞被創作出來......

    就這些年劉皇帝的作為來看,好大喜功,開邊未已,這些標籤也是能貼到他身上的。不過,地下的議論再多,卻不能改變朝廷大兵南征的事實,前方作戰,後方支持,各項工作都是有序地進行。

    輿論,對於劉皇帝而言,無足輕重,基本不加理會。畢竟,到如今敢於犯顏直諫的官員,越來越少了,而一些通過詩文來表達自己看法的人,也只能等待後世的人去解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