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174章 西路奇兵

    八月秋高,哪怕是西南僻壤,也已被濃濃的秋意所浸染。大理西北部,高山峽谷之間,一支人數眾多的軍隊,正沿著難以稱之為道路的山野小徑踽踽前行。

    四周都是絕壁險峰,稠密的植被,嶙峋的山石,都是進軍的阻礙,行路艱難,在軍隊前頭,足有上千人在進行開闢趟道,一路行來,都是這般。

    雖然沒有高豎的軍旗,但這支軍隊的身份極容易辨認,漢軍。不提服色、甲械,在整個西南,除了大理,也只有大漢能夠武裝動員數萬人的軍隊。

    與漢軍的制氏軍服裝備不同,這支軍隊,顯然是因地制宜,全軍少有重型裝備,一切以輕便利於山地跋涉行軍為主。

    除了刀槍弓弩之外,人手一把砍柴刀,一路所過,暴力地破壞著原始的植被,硬生生地開闢出一條可供通行的道路。

    也沒有專門的輜重隊伍,糧食都是隨身攜帶,官兵一體。所幸,隨軍有大量的馬匹、驢騾,尤其是大理馬,畜力的運用給軍士減輕的不小的負擔。

    這些年,在在與大理的互市互通之中,在這西南山林之間,大理馬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西南官府與民間引入的大理馬數以萬計。如今,這些耐力充足的矮腳馬,成為了漢軍南征的有力臂助。

    即便如此,對於翻越高山、穿越峽谷的漢軍將士而言,仍舊是一頓艱苦的旅程,若艱苦也就罷了,還要人命。不說步步危機,在南下的過程中,每天都有減員。

    如歷次漢軍作戰一般,此番漢軍南征大理,仍舊沒有集中一路,而是選擇兵分東西兩路。當然,這其中不算廣南西路那支軍隊,那只是起一個牽著作用,基本屬於打醬油。

    東面一路五萬餘人,由招討副使王仁贍率領,自川南的邛部縣出發,意圖經建昌、會川、弄棟,而後西進攻打大理都城羊苴咩城。這是主力,也是正路,是兩國來往最主要的道路,同時也是大理軍隊的主要防禦方向。

    有出正道的,自然也有走奇路的,而這支奇兵也就是上述軍隊,合兩萬五千餘人,由招討使王全斌親自率領,自川藏交界的大渡縣出發,輕裝而行,目標同樣是大理國都。

    西路這兩萬五千漢軍,基本都是精幹的官兵,包括王全斌在西南多年訓練的成果,五千餘眾都是從各土司徵召的部卒,論實際戰力,比起王仁贍那大張旗鼓的東路軍還要強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