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135章 對夏綏事宜

    只是有大漢這頭猛虎在側,生生地打斷其獨立的進程,甚至扼殺這種可能。要知道在正史上,哪怕面對是趙宋,西夏的建國也是經過半個多世紀與大宋的鏖戰爭鋒,方才實現。

    如今,針對初步收復的夏綏以及生存其間的党項人,劉皇帝首先要消滅的,就是其獨立的可能,削弱定難軍經營近百年的底蘊。

    此前,在劉承祐的授意下,經過政事堂諸公的綜合考慮,反覆商討,最終拿出了一套夏綏的善後辦法以及治理策略。

    基本上,是在國舅李業建議的框架下進行調整,那畢竟符合皇帝心意,也是朝廷收治夏州的最終目標。只是,不像李業所求的那般急切,一步到位。

    然而,即便手段相對柔和,卻有一則基本的底線,那就是党項人要真正納入大的統治體系,要服從官府的管理,要向朝廷繳納賦稅。

    有了這個前提,在其他事務上,商量的餘地也就大了。党項人可以保留自己的風俗習俗,不需要強行推動改發易服,但是,大漢律法制度的推行,也是勢在必行的。

    為安撫党項人,朝廷也給予一定的優惠,比如三年之內,不收取任何賦稅。各部黨項人,仍舊允許其以部落的形式存在,尤其原首領管理,朝廷挑選恭順朝廷者授予官職。党項人所依賴的青白鹽,朝廷不直接剝奪,但會派鹽監前去“指導”,同時加強党項人與漢人之間的貿易往來、經濟聯繫。

    總體而言,對於党項人,朝廷採取的綏靖政策,在穩定局面的基礎上,逐步同化。綏靖的意義在後世已經變成了軟弱、投降,為人所鄙棄,然而,其本意絕不是一味的退讓與妥協,只是顧全大局的一種政策罷了。

    魏仁溥這幹宰臣,自是老成謀國,在大局抵定的情況下,不欲採取急切的政策與過激的手段,以免節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皇帝也理解,因而認同了他們的想法。當然,最主要的是,眾臣深明皇帝吞併消化党項人的目標,也是朝著那個方向卻努力。

    有了這個認識,與劉皇帝達成共識,也就不難了。

    相較之下,對於拓跋李氏,就不那麼客氣了,其三代以內,不論嫡旁系,悉數遷出,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經過商討,決定將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遷到河北。在集中安置還是分散安置上,最終選擇了集中,無他,方便管理,遷徙的目的地,則是相州。

    銀州與綏州,並沒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陸續投降歸附。畢竟,此前一直表現得強硬,實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們哪裡還能有其他選擇,都老老實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