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122章 契丹高麗之事

    西北的情況,複雜多變,隱患重重,或許不容樂觀,令人頭疼,但所幸,也就此一隅罷了。對於處在初生上升期,國力也遠未發展到巔峰的大漢帝國而言,也不可能處處都是問題,都是隱患。

    大漢四境,數來數去,也就北方的契丹,最具威脅,或者說能夠對大漢產生威脅。不只是歷來農耕文明對遊牧文明的警惕與排斥,更因為遼國的體制,那些漢制、漢禮、漢臣,是最為大漢的貴族與士大夫階級所忌憚的,因為那意味著契丹入主中原的野心與文化基礎,這十分遭有識之士嫉恨。

    而事實就是,大漢的統治階級,寧願北方是一個愚昧、野性的遊牧部族,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糅合了漢家文化制度的半遊牧、半封建的王朝長期存在。

    如今的大漢帝國,與原史同期的宋王朝不可同日而語,對北方的強鄰的態度與應對措施自然也不同。大宋是沒辦法,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大漢則是尋得機會,就要北上,尋求滅了“遼”。

    在一統天下之後,作為帝國周邊唯一的一個具備威脅的龐大勢力,大漢對契丹遼國的關注也持續上升。兩國的交流,也愈發頻繁了。

    作為東亞地區的老大與老二,相互接壤,國境線漫長,漢遼雙方,也不可能沒有交流,不管是友好的還是惡意的,雙方之間,往來堪稱密切。

    尤其民間,山陽、燕山兩道,邊市貿易發展到開寶四年,已然十分繁榮。不要把契丹當作純粹的蠻夷,佔據著東北以及廣袤無垠的草原,其物產可一點都不貧瘠。來自草原的牛馬羊駝以東北的藥材毛皮,在中原可市場都是十分受歡迎的。

    漢遼大戰血肉橫飛的場景,歷歷在目,雙方將士的屍骨,尚有露於野者,然而兩國之間,卻在複雜矛盾的政治背景下,保持著“友好”往來。

    也可以想見,說友好,但不可能真正友好。有和諧安寧的一面,自然也有矛盾衝突之時,邊市上也不是沒發生過契丹搶掠的情況,漢軍北出關城“搜捕匪盜”,同樣也有“照顧”契丹部族之時。

    只是,始終保持著一種整體的穩定,都剋制著。並且,在開寶三年,遼國往東京送來了一名宗室女,名叫耶律翎,十八歲的豆蔻年華,為此,劉皇帝也回贈了一名“公主”。

    自漢遼大戰以來,已經七年多了,通過這麼長時間,遼國國力軍力都有所恢復,休養生息可不只是中原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