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6章 新勳爵體系

    並且,如果王全斌入選,那王仁贍、李繼勳、崔彥進、郭崇威、王彥超、張勳等將領,那就都有資格了。如崔彥進,從滅孟蜀,從平嶺南。

    而石守信、潘美、楊業、張永德、趙延進、曹彬、劉光義這些中生代將領,功勞自然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但資歷是個硬傷,不是所有人都有趙大的際遇。

    相比於武臣在功勞上的比較、爭議,本該更容易引起掰扯的文臣,卻幾乎沒有引起什麼波瀾。不是入選的那些人眾望所歸,而文臣還沒有資格與實力要求更多,究其本治,在天下初定的當下,還是武臣的盛世,屬於文人的春天還未到來。二十四功臣,武臣位列其中十五席,還是在劉承祐有意的平衡下,才造成的這種比例。

    比較不甘的,要屬陶谷了,畢竟他也是追隨劉皇帝的老臣了,如今也是位居中樞的宰臣,有所期望,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自我衡量一下,同位列其間的文臣相比,失望地發現,是真一個也比不了,更為鬱悶的是,最終只得了個新安侯的爵位。或許,今後他都不好意思被人呼為“陶公”了。

    事實上,這已經是劉皇帝對陶谷的優待了,縱使不提他過往一些不堪的行為,朝廷有眾多的戰將,如白重贇、羅彥瓌、王審琦、郭進、党進、韓令坤、董遵誨、韓重贇、康再遇、康延澤、劉廷翰、曹翰、崔翰、李漢瓊、馬仁瑀......這些人,也都只按照縣鄉亭三等封侯。

    公爵,是一個巨大的門檻,並且可以想見的是,開寶年以後,想要提升,將更加困難。

    還有一批失意者,那就是包括榆國公李洪信等皇親國戚在內的一大批舊爵,或降減,或直接奪爵。如李洪信,能保留一個榆次縣公,都是看在太后李氏的面子上了。另外,不姓劉的皇叔慕容彥超,也由昌黎郡王降爵,改封灤國公。姐夫宋延渥倒是被封為惠國公。

    連堂堂國舅都如此了,更何況於其他人了,那些在大漢建立以及統一的過程中沒有實在且令人信服功績的人,是毫不留情地針對。

    而經過這樣一場整頓,大漢的勳爵體系煥然一新,首先就是數量問題,雖然因為新增功爵,而導致數量沒有減少,但基本剔除了那些不合理的封爵,並且,高等級的爵位數量基本是被腰斬了。除了那二十四王公,最終得封賞縣公以上的外臣,只有五十四人。

    當然,調整最狠的,要屬勳職階官,這才是大漢勳爵最為氾濫的地方。如果說對貴族爵位是大刀闊斧地整改,對於勳階體系則是徹底的推到重建,幾乎將把三代以來所有的勳職散官全部廢除,而重新根據軍功、政績、履歷,進行重新的分配、賞賜,這也是波及全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