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013章 治世之道

    因此,相較於三代,大漢的政治、吏治正在逐漸完善、進步,但可改進的地方仍舊很多,整體看來,並不少複雜混亂的地方。

    這段時間,劉承祐已經讓薛居正,召集人手,仿照《唐六典》,把唐末三代以來的政治、官吏、職權制度,結合當下之大漢的國家典制,系統性地編纂出一份《漢會典》來,用作施政的指導性政典。

    提到前宰相薛居正,此公在卸任三司使的這幾年中,在劉承祐的支持下,於編書方面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也有了好幾樣成果。比如《三代史》的完成,重修《高祖實錄》以及《唐書》,監修《國史》,近來,還在寫一本名叫《乾祐十五年》的政略。

    顯然,在很多人看來,一旦進入乾祐十六年,大漢朝廷將進入一個嶄新的局面,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而事實上,也是如此。

    至於治民,實則也只要堅持一個原則即可,那就是不要瞎折騰,尤其是那些耗費巨大民物力的事務與工程,要少做,只要給天下百姓以足夠安定溫和的生存環境,再加足夠的時間,自然能得到迅速的恢復發展。那樣,社會會進步,百姓會富足。

    而就劉承祐本人而言,想要效仿貞觀,抄作業的事情還是會做的,當然,也是有選擇地抄,至少要符合當下的時代發展與社會訴求。

    不過,在劉承祐的意識裡,唐太宗最值得他學習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人。瞭解越多,越覺得有道理,僅僅靠皇帝一人,如何能管理偌大的帝國?還需發揮官僚臣工們的智慧與才幹,讓他們在自己的率領下,開創偉大事業。

    前些年,劉皇帝有意識地放權,減輕自己身上的擔子,其中也有以史為鑑、效仿前輩的原因在裡面。

    貞觀時代,湧現出了那麼一大批傑出的人才,為貞觀治世的輝煌添磚加瓦,到他的乾祐時代,又有多少人會脫穎而出,成為他的輔國良臣呢?

    對於這一點,有的人,早已簡在帝心,或在中央,或在地方磨鍊,但劉承祐相信,還有更多人,未被髮掘,他也期待著他們湧現出來。

    ......

    開封的氣象,在不同的人眼中,自有不同的認識,比如第一次前來的江南宰相徐鉉,北方的強盛,讓他心情十分沉重,甚至於生出,天命如此,夫復掙扎的感慨。

    起初,徐鉉奉李煜之命北來,渡江之後,便輕裝簡行,選擇騎馬北來。所幸,雖然是交戰雙方,作為使者,一路上除了必要的見識之外,倒沒有人為難,以日行兩百里的速度,不到六日,就抵達東京,對於年近五旬,又是文人的徐鉉而言,這是個十分辛苦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