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976章 新貴

    “陛下!”回到崇政殿,落座不久,一名氣度厚重的中年官員,便至御前,垂首候命。

    此人名叫呂胤,字餘慶,官宦出身,後晉年間以蔭補入職。哪怕到乾祐十五年,以蔭補出仕任職的官僚將吏,仍舊佔據了半數以上,這也是一直以來朝廷的主要舉賢渠道。剩下的,則於亂世之中,尋得機會,展現才能,得到任用。然後才是通過徵召、科舉,入仕為官為吏者。

    當然,隨著劉承祐當政以來,改革積弊,削平天下,國家趨向於穩定,社會恢復治安,再經過十多年的沉澱發酵,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大漢的官僚體系中,力量也在不斷加強,影響在擴大。

    似乎王樸、王溥、王著、李昉、盧多遜、張洎等,都是其中的翹楚,雖然這些人並不能算作一個朋黨,但也從側面證明,科舉出身的官員在大漢的比重。並且,可以想見,未來科舉仍舊會發展成為大漢最重要的取才渠道,就因為其門檻較低,並且相對公平。

    呂胤呢,是蔭補官員中的佼佼者了,累任多方,是從基層的崗位,一步步被提拔起來的,又經歷過晉末亂世,見識廣泛,深曉時弊,每居任,多有善政。這樣一個履歷紮實,而又能力出眾的官員,哪怕在人才輩出的大漢初年,也是不可能被埋沒的。

    呂胤仕途生涯的轉折點,在乾祐元年濮州案,當時柴榮殺不遵政令、自行其是的濮州刺史張建雄,被召回京後下獄,聽候處置。當然後來是重視輕罰,柴榮被派到徐州,準備南征。

    濮州案,原刺史張建雄基本是白死了,但濮州作為黃河流域的重要州縣,還需人治理。當時柴榮就舉薦了呂胤,由他出任,呂胤升任之後,迅速廢除了一系列的張建雄的惡政,改行乾祐新政,不到兩年的時間,便使濮州士民,享受到了天子與朝廷的恩澤。

    其後,就是一發不可收拾,從濮州刺史調任彰德知府,後又遷任大名知府、河東布政使司參政。在乾祐十二年到十三年的全國官政調整中,原本是有機升任河東布政使的,不過劉承祐一道詔令,調任中央,並且直接擔任崇政殿學士承旨。至於大舅子郭侗,則被外放到滄州任知府,原知府楚昭府則出任河東布政使。

    這一次升遷,對於呂胤而言,算得上是仕途的又一轉折點,雖然崇政殿學士承旨的品秩並不算高,但是作為皇帝的近臣,崇政殿的重要職位,內外盯著的人可一點都不少。

    而呂胤這由外而內,再經過在崇政殿的履歷,再進一步,不是做一方大員,就是成為一部主官,將來登堂拜相可能也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