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974章 北面事務

    首先是遂州節度使李彝全,不奉其令,並向朝廷上表,彈劾李光睿,竊取帥位,圖謀不軌。緊隨其後,是銀州刺史李光儼,雖然不似李彝全那般直接,卻也有疏離態度。

    至此,定難軍所轄四州,真正聽命帥府的,只有夏宥二州,而完全受李光睿掌控的,也只有夏州了。於定難軍而言,更艱難的,是節度使還遠在開封。

    定難軍的分裂態勢,固然有盧多遜在背後挑動,推波助瀾,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其內部矛盾。而其矛盾根源,也在於節度世襲。

    拓跋李氏的崛起,關鍵在於李思恭,那是党項定難軍的奠基人,哪怕李思恭已死了半個多世紀,在很多黨項人心中,其威名猶在。

    然而,李思恭死後,以其子少不更事,承繼節度位置的是其弟李思諫。李思諫死後,李思恭之子李彝昌繼位,但又因兵變被殺,帥位落入李仁福之手,屬李思恭之弟李思敬一脈,一直到如今。

    李仁福後是其子李彝超,直至李彝殷,從其世系流轉就可知,定難軍的傳承隱患很大。李彝殷若在,以其二十多年在位的掌控能力,足以彈壓。

    然李彝殷不在,李光睿一則威望不夠,二則無朝廷敕書,老輩的事情,歷史的遺留問題,就都可以拿出來說道了。

    也就是李彝殷在夏州打下的基礎足夠深厚,否則李光睿能否守住夏州的基業都是問題,很有可能在反對者的力量下被驅逐。

    事實上,盧多遜就曾彙報,遂州的李彝全聯絡他,希望能取得朝廷的支持,驅逐李光睿,使夏州真正歸附朝廷。然而,其小心思,哪裡能瞞過朝廷,給出的反應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當然這也算表明態度了。

    對於定難軍如今的形勢,就朝廷而言,已經滿意了,內部分裂紛爭,卻也沒到同室操戈的地步,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完美。

    事實上,倘若定難軍真的內戰了,於當下的大漢而言,反不是好事,那很可能影響到整個西北局勢。不過,他們也暫時沒有內戰的基礎,外有朝廷的把握,內部則是夏綏銀三方互為牽制。

    而一旦有先動者,又很可能引起公憤。定難軍的分裂,始終侷限於其內部,而其他党項部族,少有參與,都是默然坐觀,而是在積極與朝廷所控州縣交易。

    去歲夏,苦於內部難寧,爭端不休,心力交瘁的李光睿以夏州留後身份,向劉承祐上奏了一封奏章,大概意思是希望能夠放還李彝殷,還夏綏百姓以安寧,他願自己赴京,做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