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749章 瓦橋關

    順安軍,歸義縣,臨易水,居其陽,原為涿州屬縣,石晉時期歸契丹,漢初之時,趁趙延壽北伐幽州成功之際,被何福進率軍收復。後劉承祐整頓北面邊防,歸義縣遂為順安軍諸所,城關的名字聲名很盛,曰瓦橋關。

    瓦橋關設立的初衷,本為抵禦契丹的威脅,當然,具體起到了多少效果,還有待商榷。畢竟當初,耶律德光南下之時,可以算是從容越過,在當下,名頭不夠響亮,也並不是什麼強關險塞。

    河北三關的名聲,還是在北宋防禦契丹的過程中,慢慢傳揚開來的。對於當下的大漢而言,以其地理通衢的優良位置,仍舊沿襲下來,加固修繕,設險防守。

    順安軍使為羅彥瓌,作為早期投靠劉承祐的將領,自開國以來,便長駐北方,移駐瓦橋關,也有兩年了。雖然沒有太大的軍功,但在軍中的地位、資望卻是在逐步提升。

    因為國家戰略重心在南,北戍的漢軍,基本只能訓練、駐守,沒有立功的機會。多年下來,許多戍邊的將領,心裡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平衡。

    而劉承祐,也很照顧這些將領的情緒,也理解,是故對於羅彥瓌等邊將的關注,從來不加少。雖然少了實在的戰功,但品秩不斷提高,待遇按期加增,逢年過節,也少不了來自天子與朝廷的犒勞與賞賜。又時不時地,派遣朝中將帥北上巡邊,察閱軍情,關注兵心,去歲就是殿帥慕容延釗奉命巡視。

    到目前為止,劉承祐幾次出巡中,動靜最大,距離最遠的,都是北上巡狩。由此可見,他對北面軍事的重視。

    乾祐九年四月初一,陽光明媚,天清雲淡,易水南岸,一千五百名威武甲士,陣列於此。官兵們軍容整齊,雄壯英偉,各個都換上了新發放的夏裝。

    旗幟有異,這些甲士,並非都是順安軍下的戍卒,而是由北面五軍及都部署本部所挑選的精幹之士。卻是聞天子北巡,一干軍將們商議,在都部署安審琦的安排下,各自從軍中選拔精銳前來,既作迎駕,也準備接受檢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