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442章 宿州一線

    乾祐四年立冬前的十餘日,北國局勢之波詭雲譎,足以看花人的眼。漢遼兩國,動大兵數十萬,兵鋒相迫,戰爭的陰雲完全籠罩於河北上空,眼瞧著大戰將起,戛然而止。

    契丹換了皇帝,漢皇停止北征,幽燕一線邊境,在兩國上層的約束下,不約而同地停止兵戈,鋒利的戰刀收歸於鞘,上弦的弓矢復置箭囊。

    深處迷局者,幾乎有些無所適從,其中要論難受者,要屬既發之兩司四萬餘步騎。行軍的苦累,倒屬其次,最重要的,大部分將士,都已做好了與契丹人血戰的準備,然後收到軍令,不打契丹了,轉而向南進軍......

    不過,作為將士,縱然心有不解,聽令即是。怨言嘛,倒也沒有多少,即便有也只敢埋在心底。大漢文治之制,或仍舊不少疏漏,但軍法上面,是足夠完善的,軍營之中,口吐怨言,便要重罰,而在戰時是要直接殺頭的。再加天子安插著各軍中的宣慰使,也開始起作用。

    大軍持續向淮南挺進,作為行營統帥的王峻與慕容延釗在過東京之時,奉命入宮,接受天子聖訓。劉承祐以其素來的風格,並沒有贅言,直言淮南前營之事,盡委二卿,北面之事,朕自當之。

    慕容延釗,向守人臣本分,謙恭地表示,必竭盡全力,為陛下攻取淮南諸州,佔其土地、財貨、丁口,消滅偽唐軍隊。在戰略目標上面,慕容延釗領會得很到位。

    相較之下,王峻則要驕狂得多。自從乾祐初年,率師抗蜀,雞峰山一役大敗蜀軍之後,王峻就有些驕矜難制,即便在樞密院的兩年中,也沒磨平稜角。

    此番,被委派南征前營事宜,直接拍著胸脯對劉承祐保證道:“淮南之事,自有臣料理,陛下勿憂,必盡取其地來獻宮闕!”

    氣勢很足,志氣亦高,只是那語氣,讓人心中舒服不起來,但劉承祐恰恰是那種能忍的人。王峻的性格問題,還無法成為劉承祐放棄使用他的理由。

    當然,劉承祐不是沒想過換帥,只是一時間難以找到合適的統帥。有人提議過郭威,劉承祐直接忽視,並且記住了進言的那個樞密郎官。

    而其他合適的人,國丈高行周染病,符彥卿需要坐鎮鄴都,郭從義兼領澶、滑守備,折從阮還在西北。至於其他的,要麼不足以讓劉承祐信任,要麼能力不夠。

    要麼,就完全是資歷不足,比如慕容延釗,即便劉承祐已屢加提拔,但距離大軍統帥,仍有一段距離,劉承祐也只能將他放在都虞侯的位置上。

    雖然這些年,劉承祐提拔了不少青壯之將臣,但真到動大軍的時候,還是得考慮資歷問題。

    用王峻,顧慮是此人驕悍難制,但放心之處,也是他的性格。這種性格的人,說實話,並不難對付。當然最根本的,還是王峻具備統帥大軍的能力,當年在關中,為他御邊卻敵,劉承祐至今記憶猶新。

    ......

    宿州,自朝廷制定淮南戰略以來,就成為了大漢重點發展的邊州。團練使趙匡胤,淮北糧料使王溥先後到任,再加朝廷各種資源的傾斜,兩三年裡,宿州在潤物細無聲之間,發展成為了淮北最重要的軍事、交通、經濟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