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376章 乾祐滅佛

    忻北代南一域,五峰聳立,直出雲表,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

    綿延峰嶺之間,佛韻昌然,作為佛門聖地,釋教名山,彌千載之風雲變幻,盛衰興替,始終屹立不倒,地位超然。

    中唐時期,五臺佛寺昌盛之極峰臺之間,大小佛寺數百,僧尼逾萬。即便因晚唐亂世,有所損折,單仍舊不妨礙“佛主五臺”。

    僅官府可察僧眾,便有三千餘,若再加上私度、遊方寄宿之僧,則更眾,還不論依附山寺的民戶,僧農。五臺周遭,山多地平,田畝甚廣,故受諸寺佔據的人口,土地,產業,是筆巨大的財富,尤其對於辛苦恢復發展的北漢王朝而言,則更顯得誘人。

    而自大漢皇帝劉承祐決議行“滅佛”之事後,五臺山系諸寺,便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朝廷的重點“關照”對象。

    就在月前,經過長時間的調查準佈置準備,劉承祐於崇元大朝,正式下詔,於對全國佛寺庵廟,行禁抑整飭之事。

    此舉,明顯有異於前番小規模針對性的處置,這是一次全面性的打擊滅佛。即便劉承祐對中樞的掌控日漸加深,但朝堂仍舊不是他的一言堂,針對此事,有不少朝臣都提出異議,向劉承祐進諫,勸他慎重,有甚者直接勸他收回成命。

    佛門在中外、朝野,還是有不小的影響力。即便各地方鎮,那些殺人如麻的武夫節度,也有不少人篤信釋家,或許意欲以佛法洗刷身上的血腥,當然,此類人,大部分,還是手執血刃,口唸慈悲。

    不過,縱使朝中非議頗多,在劉承祐決議推行之下,一切阻礙都不是大問題。而況,為行抑佛,劉承祐準備也非一兩日,自西平河中李守貞叛亂起,前後歷時也近兩年,耗費了不少的人物力。

    而朝中諸軍政重權部門,早早地便通過氣,並迅速達成共識,站在皇帝這一邊。

    三司主管國家財計,從來拮据;樞密院統籌兵馬、軍仗,兵將調動升賞,還有南攻淮南的計劃也已提上日程,都需要錢糧;殿前、侍衛兩司的統帥將領們,則更簡單,國家財政寬裕了,才好供養他們;而地方上諸道州、節度、防禦、團練,明顯有利可圖,能夠分一杯更,又豈會拒絕,並且,縱使引起民怨甚至民亂,也有天子與朝廷背鍋,他們是執行中樞的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