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222章 陶谷自薦

    考試製度流程仍待安排,但知制舉的人選,還在討論之中......原本是提議太僕卿趙上交的,後來李崧、和凝、趙瑩等文魁望臣也在討議之列。為國舉才,提升名望的事情,對文臣的誘惑可是不小。

    陶谷恭敬地候在下邊,心情忐忑,飽含希冀,等待著劉承祐的回應,臉上的謙卑之色,未嘗變化。

    劉承祐審量著他,心裡暗暗琢磨著,要說以陶谷的能力名望,知制舉,倒也有資格。況且,在此事上,劉承祐並不看資歷,而是要能做事替他選材舉賢的人。陶谷,就是私心太重,讓劉承祐有點不放心......

    不過,換個角度想,以劉承祐對此事的重視,以及大漢朝第一次制舉的地位來看,以陶谷的精明,諂君媚上的作風,想來也不會太出格。

    想了想,劉承祐說道:“這樣,制舉的條制流程尚未申明,陶卿回去,寫一份供朕參考。”

    話音落下不久,只見陶谷自袖中掏出一本冊文,呈上:“這是臣所擬條制,請官家恕臣未及早報。”

    這下,劉承祐臉上的訝然之色是流於表面了。自內侍手中接過,審閱過後,看著陶谷感慨道:“條文清晰,考慮妥善,看來陶卿是用心了,準備也充分吶。”

    得到了劉承祐的認可,陶谷愈顯謙卑,只是嘴角不禁洋溢起一絲微妙的得意。

    “此次制舉,朕一定要選幾個有用的人才!”最後,劉承祐仍舊沒有直接允之,只是以一句隱含著提醒與告誡的話,結束了與陶谷的交談。

    陶谷這個人,善於鑽營逢迎,對於局勢機會的把握,一向是不錯的。在他前半生的仕途生涯中,自薦以謀官職的事也不是沒做過。

    在後晉之時,得到宰相李崧的賞識與提拔,便是通過一篇自薦文書。而如今,其與李崧同在大漢為官,李崧喪權失勢,與其聯繫便很自然地變少了。前番李崧得罪蘇逢吉之時,為免惡了當朝宰臣,更是避之如仇。

    此人品德,當真為人所不齒。但是,一個人的能力與價值,往往與其品德沒有太大的關係。而劉承祐用人,顯然更注重實際能才。

    未幾,劉承祐責成中書門下下制,以太僕卿為禮部尚書,知制舉,翰林院學士陶谷,同知制舉。

    最終以趙上交為主,只是因為,趙上交所上制舉條制,更加清晰精密,並且,比起陶谷,還多了一條:復糊名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