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58章 提親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這句樸實話語,劉承祐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歷代以來的國策,以農為本、重農抑商,都是很有道理的,切合國情實際的。再沒有比填飽肚子更重要的事了,於黎民百姓而言,他們吃得了苦,受得了罪,但要是讓他們挨餓受凍,必然生變,而致社會動盪,治安敗壞。

    而於軍隊,那便更恐怖了。民若亂,尚可以軍隊鎮壓。但若是讓軍隊餓了肚子,本身就是暴力機器的他們,只要有個引頭,便足以改天換地。

    有了杜重威府中資財,平叛大軍的日子卻是好過了些,劉承祐料理事宜也更加從容了,對負責水、陸轉運的王景崇等官員壓迫也放鬆了。隨著天氣愈冷,輜需轉運越發困難,途中損耗也越大,要是戰事持續下去,漢廷的後勤補給遲早崩潰。很可能,在原本的歷史上,劉知遠在親征鄴都還答允杜重威投降,便是軍需供應出了問題。

    劉知遠欲以杜重威家財,就地賞賜有功將士,著劉承祐負責。這道命令,又是一道甜棗,竟讓劉承祐有些不適應。

    在劉承祐的統籌調度下,開始對各州的鎮兵、團練、鄉兵進行遣散,發放糧食、賞錢。同時,自各地徵集的丁壯,也著其州吏,放其還鄉,多多少少,都發放了一些糧錢,以籌其苦勞。

    對於死在鄴都城下的丁壯,只命各將吏統計完畢,著各州縣官員善加撫卹。這其實是一道無用的命令,縱使朝廷有令,地方上的官員又豈會照此執行,浪費米糧?不只是國庫空虛,地方的倉廩,估計也能餓死老鼠。但是,朝廷的命令,還是得下的。

    現實就是那麼操蛋,活著的人能得到撫卹,傷殘的人還能稍多些,至於獻出了生命的人,基本無人問津。能不棄屍荒野,並報喪與其家人,已是官府的“仁慈”了。

    對於這些,劉承祐已能足夠冷靜地面對,不是他變得更加冷漠了,只是更加現實了。國家草創,公私帑竭,窮困異常,朝廷實在沒有餘力顧及到方方面面,只能擇其緊要者重視,比如說軍隊的撫定。

    依前評議之功,劉承祐作為“宰夫”,劉承祐對各軍將士進行封賞。平叛主力自然是禁軍,而以前期作戰的興捷、散指揮以及破城的小底軍三軍,封賞最為優厚,次一等得苦勞,再次一等便只有參與獎了。眾寡雖然不一,但有理有據,諸軍未有不服者。當然,在軍隊中或有不服者,但軍隊終究不是個什麼事都講道理的地方。

    對於死傷的將士,撫卹則更重了,一應將士信息,悉數收集記錄在案,後期有專人負責。這是必須的,做給將士們看的!

    至於戰後軍職的調整遷補處降,則需等還朝之後,由樞密院總其明細,詳審權衡,再作區處。一方面,此事更加耗時耗力,另一方面,劉承祐也不好在鄴都便將樞密院的事都給做了。

    另外,除了軍中將士的賞勵之外,其餘有功諸衙、各司將吏,一併容後議攻。畢竟,打仗不止是前方將士作戰的功勞。中央朝臣,撫定後方,支移糧械,也是功不可沒的。雖然後方,並不怎麼安寧,至少沒出什麼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