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351章 林邑國

就在隔日,劉皇帝的封國詔令下達了,一時間滿朝震驚,不過微瀾之後,又迅速平息,並沒有引起太劇烈的變動。





臣子們更多隻是意外,不是意外這道詔書本身,而是疑惑為何是劉曙?





關於封國之事,並沒有反對,連異議都沒有。不只是因為不敢,還因為沒有反對的理由。占城故地,這是什麼蠻荒僻野,雖然如今占城稻早已遍佈大漢各地,成為百姓們桌面上的主食之一,可謂名揚天下,但占城在大漢官民眼中,仍舊是一個野蠻的化外之地。





畢竟當初攻滅占城國,來得過於輕鬆,只是南征大軍在收復安南的過程中,為追剿丁族餘孽順手為之。得來容易,後來也沒有投入太多精力,自然難提重視,將這麼個窮荒之地封給皇子,實在不足大驚小怪。





另外一方面,這些年來,朝廷內部也始終有這麼一種聲音,認為大漢疆域過於遼闊,二三十年囫圇吞棗,也佔據了太多荒僻之地,毫無收益不說,還持續虧本,耗損國力,因此他們建議朝廷當有捨棄的決心,有如去癬,止損減負。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實則並不少,只是這並非主流論調,被上層的權威死死地壓制著(尤指劉皇帝)。





如果說直接放棄,有負將士官民的犧牲付出,有傷大漢開拓進取的積極精神,那麼分封皇子,就顯得「兩全其美」了。另一方面,這也是可以朔源的,若無宗周分封天下,何來今日大漢之幅員萬里。





若說分封之弊,同樣有人有話說,但這一點在當下的大漢,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一些邊邊角角的蠻荒之地,難道寧肯因為統治成本不支而放棄,也不願交給皇子,讓他們去經營?





當然,此事最本質的地方,還是在於劉皇帝!老皇帝決定的事,都已經頒佈公告了,豈有收回成命的可能。而一個最簡單粗暴的考量因素,全天下都是天子的,劉皇帝倘若腦袋發昏,把朝廷直轄的核心腹地分封了,眾人又能反對,並反對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