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216章 壓力轉移



            

            

            進入開寶年後,東京每年由外部輸入的各類糧食物資,基本穩定在七百萬石左右,即便有所浮動,變化也不大。早年的時候,劉皇帝深受缺糧之苦,因此養成了儲糧的習慣。

而在整個京畿地區,在那些分佈於諸渡口、交通要衢的大小倉庫,朝廷始終維持著約兩千萬石的糧食儲備。這個數量不算少,至少可滿足京畿百姓三年之用,而事實上要更久。

按照當初劉皇帝的打算,是要求儲存至少十年國用,也一度按著這個目標在做,只是後來發現,管理成本有些高昂,不得不把要求降低下來,同時,每年還從官倉中劃撥糧食投入市面,以做更新。

因此,以朝廷手中掌握的資源,即便糧價再高,都能夠隨時平抑調節,也是此前一直坐視糧價上漲的底氣所在。

從四月開始,僅在東京,朝廷分批次,先後往市面上投放了兩百萬石米、粟、麥等糧食物資。取得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東京士民頭上飄飛了數月的糧價頓時被打壓下來,如水銀瀉地一般,半個月內,由六十文降低到三十一文。

只是,在朝廷有意的控制下,便再也降不下去了,顯然,三十文就是朝廷認為比較合適的糧價。對於絕大部分東京百姓而言,這仍舊是一個不低的價格,畢竟與最初相比,也漲了接近一倍,但與六十文一對比,似乎又不是那麼難以接受了。

但不論如何,在朝廷主動出手平抑後,東京民情民困,終是得到了緩解。大漢的百姓,不論市井百姓,還是鄉野小民,從來都是溫馴的,也容易期盼收割,只要還能過得下去,就能得過且過,只要不把他們逼到絕境,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在這場糧價瘋漲的浪潮中,受苦的自然是以兩京士民為代表的百姓,但對全天下的農民來說,卻不啻於一場福音,至少,在過去的半年時間中,同樣的糧食能夠換取更多的錢財。在這個前提下,他們的日子也確實能夠得到改善,填補稅收的糧食減少了,用於生計的自然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