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215章 農民苦



            

            

            初夏的開封,迎來了最美好的季節,萬物豐茂,茁壯成長,空氣中都彷彿充滿了希望的氣息。對東京士民而言,比較喜悅的是,持續走高數月的糧價,終於緩了下來。

從去歲冬開始,東京的糧價便開始逐步抬頭,原因有二,榆林叛亂是一方面,大量糧食被西北戰事那個黑洞所吞噬,。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去年異常的氣候,大面積的霜凍導致全國性的歉收。

大漢的糧價,向來穩定,在這方面,管控得很嚴,過去也始終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自開寶元年開始,二十餘年間,東京鬥米糧價只漲了五文。

即便在去年秋末,鬥米價格也才十八文,不足二十,糧價的上漲幅度,甚至趕不上銅錢的通貨膨脹。也正是如此低廉的糧價,方才造就了兩京的繁榮,否則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

有一個很通俗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糧價並不是越低越好,糧價越低,農民收益就越低,日子就越難過,生產勞作的積極性就越低。

而大漢保持了長達二十餘年的低水平糧價,自然就是建立在對農民的剝削上,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大漢過去二十年商品化、城鎮化的大發展,兩京乃是天下所有城市的繁榮,都是通過對農村抽血來實現的。

開寶已然二十又二,大漢也安定了這麼多年,倘是北方道州這些劉漢政權的基本盤,時間則要更長。而長時間的康平,除了帶來穩定,同時也意味著各種問題矛盾的積攢。

過去,不停的對外戰爭,高昂的軍費,領土擴張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土地兼併,勳貴當權,包括還未徹底過去的西北叛亂,這些都是大漢進入“開寶盛世”後,逐漸顯露出來的問題,並且從劉皇帝到中樞宰臣都察覺到的事情,並且因時因勢調整。

其中,有的緩解,有的改良,雖然始終難以起到治標的效果,但起碼得到了遏制,也使開寶盛世延續至今。

而農民問題,在過去始終是被壓制的,朝廷一向提倡以農為本,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農村的穩定,保證農業的產出,保證稅收及物資的供給。

從開寶元年之後,朝廷施行了一些惠民之策,比如逐步削減丁稅,到開寶十五年之後,已基本取消了丁稅,這算是解除了大漢百姓們頭上的一道枷鎖。

然而,其他束縛卻從未放鬆過,尤其對農民而言,雖然朝廷多次調整兩稅,有漲有減,但整體而言,幅度並不大。只是相比於戰亂時期的稅收而言,有了比較明顯的差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