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83章 格局

    西域戰事的勝利,屬於漢軍傳統式的勝利,而對新武器的試驗,如今把目光放在了榆林叛亂上,為此,兵部已然調撥了五十門火炮,把殿前司直屬的仍處訓練研究中的炮兵給派遣出去。

    新武器的誕生,往往帶來新軍事、戰術思想的變革,當初火箭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傳統大黃弩這等利器的作用,何況被格外受劉皇帝鍾愛的火炮呢。

    而在一些軍官的研究中,倘若火炮的威力,能夠達到預期效果,那麼未來這門利器將徹底替代過去在漢軍攻無不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霹靂炮。

    那傢伙,威力確實不俗,勐火油恰如其名,能夠製造出一片戰爭煉獄。但是,笨重,難操作,操作人員需求較多,一臺霹靂炮,少則十幾人,多則數十人。在配重式拋車研究出來之前,一臺霹靂炮,甚至需要上百人牽拉發射。

    相比之下,火炮要“輕盈”得多,簡練得多,威力也更大,火藥畢竟是能開山破石、驚天動地的。

    不只是傳統的陸軍,海軍對火炮也格外上心,甚至都不是為了逢迎聖意,畢竟,為了增加海軍艦隊的打擊能力,都把霹靂炮搬到戰船上去了,而新式火炮,似乎更加契合戰船。

    當然,此時劉皇帝不是為了和臣子們討論火炮的威力以及對大漢軍事革新的作用,還是在考慮榆林平叛的策略問題。

    平叛大軍,顯然以西北地方軍為主,另從臨近的河東、山陽也各遣一路,若是加上漢人義勇、臨時徵召的番兵,那輕鬆之間剿賊兵力就可攀至二十萬人。

    不疾不徐,把整個榆林圍起來,趙普的困敵之策,還是有些道理的,劉皇帝也稱之為囚籠政策,把所有榆林党項都圈起來,慢慢炮製,逐一消滅。

    對當地的漢民,乃至雜胡,都可以加以區分,區別對待,但對党項人,大可不必,劉皇帝已經對党項人徹底喪失耐心與信任,或者說,從來沒有所謂的信任。

    哪怕對契丹人,劉皇帝的感官都要更好一些......

    在原史上,李繼遷叛亂之初,宋廷在西北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李繼遷也只能在地斤澤小打小鬧。只不過,宋廷自己表現太爛,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堅決的剿賊策略。

    先軍事打擊,軍事打擊不行,再政治分化,還不行,又搞經濟圍困,一步步做下來,看起來,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實則是變化不定。

    作為皇帝趙匡義,也是瞻前顧後,一面要消滅叛軍,一面又不斷尋求妥協,用人上面,更是乏善可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