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71章 藏兵於民

    秋陽如絲如縷,照進袁宅後園,這袁家後園,沒有假山碧湖、亭臺樓閣,很是簡陋,只有一片草坪,零星的紅柳,以及沿牆的一排蝟菊,勉強算是裝飾。

    而整個後園,就是一座校場,規模雖然不大,各項佈置,有板有眼的,一切依照軍中條例來,這後園在近兩年也成為了袁宅禁地。

    就是袁恪的妻妾,想要賞景遊玩,都只能去莊外,到明湖之畔,抑或去定邊城。

    「一!」

    「二!」

    操練的口號在後宅內迴盪,此時校場中有大約三十人,一眼便能看出,都是精悍之士,手裡拿著的也是精煉的鋼刀。

    袁恪還屯有一批制式橫刀,不過,太過顯眼,袁恪也不敢給他的莊丁配上。朝廷對於軍事裝備的管控,並不包括刀劍這樣的輕裝備,而在鹽州這樣的邊遠地區,民間幾乎人手一刀,其中大部分,還是朝廷發放的,就是讓他們能有自保之力。

    事實上,除了開國初年,朝廷資源匱乏,曾經從民間大規模收繳鐵器、銅器以鑄造兵器之外,後續隨著冶鐵技術及產量的提升,在鐵器使用方面,是對民間大開放的。

    朝廷掌控著鐵的開採、冶煉、運輸及售賣,但對於民間鐵器的冶煉鍛造卻是大力支持,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大漢民間已然密佈鐵器、兵器作坊,大者如鐵器工場,小者如作坊,即便是基本的鄉村單位,也有一兩個鐵匠鋪。

    而擅長冶鐵煉器的鐵匠,始終都是大漢民間最為吃香的職業之一,而、民間數量最多的學徒就是鐵匠學徒,雖然這行業辛苦,但確實屬於技術工種,學得手藝,出師之後,就基本不愁吃穿了。

    而原本由朝廷經營的一些工場,也逐漸將一些普通鐵器、農具的生產給放棄了,因為民間已有足夠的替代者,並且,規模更大,產量更高,即便沒有朝廷工坊生產的那麼精緻,但足用。

    大漢武德充沛,其中有一點大概就體現在民間充足的兵器上,此所謂藏兵於民。但凡事總有利弊病,大漢地方治安之所以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隔幾年就要就行一次整治,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暴力武器往往是人的膽,小兒持刀,尚能殺人,民間一言不合,便動手殺人的情況,也實屬常見。

    對於地方官府而言,單獨的殺人案,抑或強盜殺人越貨都不算什麼,最頭疼的,要屬鄉村之間的械鬥了。

    雖然這是漢法嚴厲禁止的,但是每年總能發生那麼幾起,而一旦爆發,便是死傷慘重,因為他們用的械可不是扁擔鋤頭,而是「十八般武器」。

    為此丟官的人不在少數,即便漢法明文規定,殺人者死,但在這種***上,也無法完全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