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53章 保守與擴張

    哪怕就衝這一點,對郭良平為首的一些海軍將領的要求,劉皇帝也要支持。何況,打一個看似強大,實則還是土著勢力的三佛齊,劉皇帝也不覺有什麼困難,出一偏師,只怕比之當年教訓高麗還要輕鬆。而三佛齊三番兩次拒絕朝廷的“善意”,這是不順從的表現,也該予以教訓。

    至於安東那邊室韋人的遷移入侵,就更不足為道,可以看作是土著蠻人的騷亂,安東都督府自己解決即可,倒也無關大局。

    只是,當這些情況綜合起來,一起呈現在中樞大臣桉頭時,就不免感到擔憂與為難了。

    大漢建國已經三十五年,在這三十五年中,文治武功上的建樹都值得稱道,而挺過了這三十五年,上上下下對國家的認同也已經形成,政治上的平穩,經濟上的繁榮,似乎也證明了,大漢不會是一個短命王朝,這足以讓人安心。

    但伴隨著的,是以貴族官僚為主的保守勢力的抬升,保守意識的加強,歷史的慣性讓他們在隊內事務上,為了帝國的穩固,為了階級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不吝一切手段去維護。

    而在對外事務上,就不可避免地,做一些看起來更加穩妥、安全的選擇。海外貿易的興起,確實讓一部分新興階層抬頭崛起,但那仍舊是少數。

    大漢的基本盤已經夠大了,內部的資源也足夠讓絕大多數的上層階級吃飽喝足,因此,他們習慣性地偏向於把內部經營好,而不願意貿然擴張,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

    不論是西征還是南下,都體現著劉皇帝的意志,在這方面,劉皇帝就是一個少數派。

    當然,保守勢力的考慮也是有依據的,最近的教訓,盯著李隆基就行了。當然,沒人敢把劉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觀近些年朝廷內外的形勢變化,把趙普當作李林甫的人卻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見血,沒有足夠的收穫,怎能輕易罷兵。在很多朝臣的考慮中,只要戰事進展到一定程度,達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標,就可以上諫罷兵了,恢復和平穩定了。

    但是離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兩個月的時間,就讓大漢朝廷清醒地認識到,他們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戰事,隨著前線的戰報不斷傳來,巨大的傷亡,血淋淋的數字,讓很多人心生隱憂,當然,他們不會承認內心的膽怯與保守。

    在建國以來,歷次戰爭中,上百萬的傷亡歷歷在目,與之相比,龜茲城下的死傷,根本算不得什麼。但這並不妨礙一些熟知歷史的人以史為鑑,篤定如果不壓制擴張的**,那麼西域戰事必然會成為朝廷的國力喪失的一個出血點。

    哪怕擺一些現實的東西,為了支持西域數萬大軍,單靠河西是不夠的,還得從西北抽調人物力,方才能夠滿足,這本身就意味著巨大代價。

    畢竟,西域的漢軍可不是發一把武器就成軍的,這幾乎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時代軍隊的巔峰,配套的軍需是極其龐大的,畢竟漢軍有著奢侈作戰的傳統。

    再者,由於李繼遷之亂,矛盾重重的西北地區,本就不穩,攘外必先安內,哪有一邊平叛,一邊對外大舉征伐的,僅從兵家而言,都屬於大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