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24章 海外擴張

    八月秋高,值得欣喜的是,大漢又迎來一次大豐收,各州百姓歡欣鼓舞,喜迎豐收,哪怕是在開寶盛世的當下,對於黎民黔首而言,也再沒有比田畝豐收更值得喜悅的。哪怕身處東京城內,都彷彿能嗅到那溢散於空氣中的稻香,那代表著飽腹,代表著希望。

    瓊林苑,金明池岸,劉皇帝拄著一根竹節,慢悠悠地信步於蕭疏泛黃的草坪上,空氣中瀰漫著的桂花香氣,分外醉人,秋高氣爽,湖畔風光,實令人心曠神怡。

    金明池內,仍舊停泊著十幾艘戰艦,這是常駐東京的水師,自然比不得大漢海軍中的鉅艦、大船,不過級別卻不低,畢竟,在大漢水師中所有指揮使以上軍官的升遷,都需要到京中受訓,受訓的地點就是這金明池水軍,雖然有些不合理,但從政治上考量,就產生了這樣的規定。

    朝廷要保證對海軍的控制與影響,在金明池上自然起不到多少訓練作用,畢竟大漢的海軍已經完成了從內河水師到海軍的蛻變,因此,更多的,還是進行“政治審查”以及忠君愛國教育。

    如今的大漢水軍,基本自成系統,主力艦船基本的停住在河南、江南、福建、廣東的幾大軍港了,再包括高麗、流求、安南,由七支大小艦隊構成。

    其中,在官兵的招募選拔、培養訓練,也有極大的自主性,這些年,水軍或者說海軍的發展,也始終呈現一種昂揚向上的趨勢,哪怕在兵制變革中,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海軍是進攻型兵種,朝廷養著如此規模的一支專業海軍,自然不只是為了保衛疆土,大漢雖有萬里海疆,但來自海上的威脅,幾乎沒有。

    因此,大漢海軍,實則就是為擴張準備的,自從帝國的陸地戰略轉變為收縮防守之後,劉皇帝鼓勵培養了多年的開拓精神,就寄託到海軍上了。

    而縱觀大漢海軍這二三十年的發展,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且不提過去在歷次涉及到水戰、海戰的國內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從近十年來看,海外貿易的高速興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這些繁榮背後,大漢海軍就是最為基本的支撐,為之保駕護航。

    如今,向南洋傳播大漢文明與榮光的,除了那些海商之外,其主力軍,就是大漢海軍地。三年前,由安南海軍都指揮使郭良平上表,組織軍隊,進行了一次遠洋航行,一方面做遠航訓練,另一方面則向海外諸夷展示大漢國威。

    大漢海軍,發展了這麼多年,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中,老一輩的功臣勳貴們,如郭廷渭、張彥威者,已早已退居歸養。

    

    如今,負責海軍事的,乃是海寧侯劉光義以及林仁肇,海寧侯劉光義甚至還掛著一個樞密副使的頭銜,被看作海軍地位提升的標誌。

    但是,老一輩海軍將帥們的子弟、門生,依舊充斥於海軍這個大系統內,像郭氏家族,就有數十人,充任各級指揮與職事。

    作為海安侯郭廷渭的長子,郭良平的前途自然是有保障的,對於他提出的遠洋計劃,朝廷中有些異議,尤其是對海軍興起飽含警惕的“大陸軍派”,直接拿勞民傷財、徒勞無功來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