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

    夏五月,劉皇帝又失一老臣,集賢殿大學士致仕、壽張侯張昭。當然,比起安審琦、李谷,檔次明顯要低上不少,對朝廷的影響也夠低。不過,老臣持續凋零, 還是難免引起劉皇帝一些唏噓,於他而言,故人當真是越來越少了。

    張昭,原名張昭遠,因避諱高祖而更名張昭。此公在大漢朝廷中,並沒有扮演什麼特別重要的角色, 也沒有建立什麼功勳殊榮,然仕漢二十餘載,在功將難封的大環境下, 卻能賜爵封侯,也不得不說此人的處世之道。

    張昭對大漢的貢獻,寥寥數語便能盡述,並且沒有什麼值得傳唱讚揚的。最突出的,大概是天福十二年漢軍挺近中原時,張昭與王景崇等人力主迎接,得了個迎奉之功,但那不只他一人。

    其後,在朝廷中的功能,主要是修史以及教習皇子。然論修書著史,早年有賈緯、蘇禹珪,中期有薛居正為首的一批史臣,後期三館更是充斥著鴻儒大家, 而他也退了。至於文華殿侍講,也只能體現出他的學識以及劉皇帝的信任。

    比起那些功勳卓著、耀眼奪目的文武豪傑,綜張昭仕漢生涯, 乏善可陳,卻享有一個朝野讚譽的德高望重,混了一個萬眾豔羨的壽張侯爵。

    人之際遇,很多時候都是羨慕不得的,或許是因為年高德重,又或許只是因為眼緣好,入了劉皇帝的眼,就得以功成名就,福廕三代,還得了個善終。

    或許,張昭也有些資自知之明,臨死之前還上了封遺奏,由其子代呈,說他歷仕三朝,無功德及人,勿請諡及立碑。

    當然,張昭有這個態度,劉皇帝對死去的大臣卻也大度,還是下詔厚葬, 並著李昉擬寫了一篇神道碑文,盡其哀榮。

    同時,張昭還是當朝有名的藏書大家, 家中藏有各類典籍數千卷,除了留一部分用以傳家之外,餘者盡數獻與三館。

    為此,劉皇帝又下恩詔,賜張家錢一萬貫,同時擢其次子與長孫官職,堪稱厚待。

    ......

    仲夏的空氣中瀰漫著惱人的燥意,即便日已西斜,但熾烈的光芒不減絲毫減弱,鋪天蓋地的熱浪層疊而來,籠罩在漢宮之中。

    急促的腳步聲在垂拱殿前厚重的地板上都顯得格外清晰,卻太子劉暘以及宰相趙普、王溥三人聯袂而來,滿頭的大汗,一臉的嚴肅。

    “見過殿下!見過二位相公!”殿中通事耿爽趕忙行禮。

    “陛下可在?”劉暘沒有絲毫囉嗦,直接發問,語氣竟有些嚴厲。

    通事有點被嚇倒了,心中思忖,必定出了什麼大事,立刻低眉順眼地答道:“回殿下,陛下前往乾元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