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之亦然,以當下之形勢,契丹於我固然難成大患,但是,就如你言,二十年之後呢?”劉皇帝道:“你所說的,所判斷的,都很正確,朝廷既定的對漠北軍政之策,也在進行,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效果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般完美!”

    “漠北那些部族,或因歷史淵源,或因族群利益,能夠背反契丹,卻終難真心為大漢所用,只不過是利益使然,卻難如臂驅使!

    自開寶北伐以來,諸部屢叛,雖則極大地削弱了牽制、削弱了契丹力量,但其自身的實力,在契丹人的打擊下,同樣快速下降。

    而這些草原部族,信奉的道德準則與我們不同,再血腥的殺戮,再深刻的仇恨,也比不過生存。

    田仁朗已經來報了,自契丹王庭北遷瀚難河之後,已經討滅了不少部族,這半年多年,約計已經有近十萬人,重新臣服契丹,迴歸其統治,聽候契丹主的調遣!

    而大漢呢,除了佔得一座損毀的上京城,對契丹本族部的實力,卻沒有更多的削弱了!而僅靠挑動漠北的那些部族去削弱契丹,終難成事,甚至,反會與其重新徵剿諸部,再統漠北的可能。

    如今的漠北,雖則分裂之勢已成,部族林立,但契丹的底蘊最深,實力最強。如讓契丹依託漠北,積蓄實力,假以時日,只怕還會成為禍害!

    歷史之鑑,不可不慎,自古草原與中原,都是這般,循環往復,中原強,則草原服,如今大漢得勢,胡人遠遁,但終究難以根除。

    我原本是想要打破這種往復怪圈,如今看來,還是想當然了......”

    從開寶九年秋開始,遼國的情況便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遼主耶律賢棄守上京,攜部眾北遷為標誌,並且,也代表著漠北草原形勢的根本性轉變。

    於契丹而言,是再走舊路,但是,卻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韜晦以求發展。並且,北撤得很深,一直到瀚難河畔,重建王庭,那裡雖然偏僻、苦寒,卻基本徹底擺脫大漢邊軍的威脅與大漢給其構造的桎梏,同時,收縮凝聚實力。

    半年多的時間內,經過北遷的陣痛之後,在耶律賢的領導下,契丹已然重新在漠北佔穩了腳跟,基本實現了對漠北東部的戡亂征服。

    而對此,不論是大漢朝廷,還是山陽、燕山的漢軍,不是沒有反應,但事實證明,在大漢實行戰略收縮、止戈修征戰的大環境下,想要真正影響到漠北局勢,還是有些困難,一句話,鞭長莫及。

    而靠漠西的那些各懷鬼胎的部族,終究只是陰謀小道,難以起到實質性的效果,而且也靠不住。這也使得契丹,真正成功地走上了恢復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