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415章 血色將至

    勳貴,於大漢朝廷而言,是一個集團,是一個階層,群體眾多,勢力龐大,影響深重,即便有些漏洞,也難以下嘴。

    貿然動作,或許能夠取得一些成果,打擊一些人,但難傷其根本,且一旦觸犯其利益,定會招致整個階層的敵視與反抗。

    因此,深悉其中利害的趙普,也沒有貿然行動。然而此次,近三成的勳貴,因為張進一案,陸續牽連出來,這就是主動把破綻送到面前,趙普豈能會沒有想法,緊緊地抓住這難得的機會。

    當然,以趙普的理智,自是不會妄圖將這些勳貴全部拿下,一併摒棄罷黜,那不現實。並且,勳貴及其子弟們所投案件,大多也是有選擇的,也並非都像趙匡美那般實誠,以國法判之,也很難上升到抄家滅族的程度。

    除非,刻意擴大化,大搞針對株連。然而這樣,並非趙普本意,也超出了他能力範圍之內,需要有皇權的強力支撐,而劉皇帝會不會這麼做,從適才垂拱殿中劉皇帝態度就可知了,皇帝可尤其強調了一番,首重國法。

    勳貴官僚們跟風的行為,趙匡義能夠地做出清晰的判斷,趙普又如何看不出來。因此,在趙普眼中,這就出現了一次交易的機會,朝廷或者說皇權與勳貴們之間的交易。

    勳貴們求的是法不責眾、既往不咎、刷新過去,那麼朝廷便可籍此,出臺限令政策,雙方可以在此事上達成共識,以解決此次風波,挽回朝廷威嚴,大漢的上層政治也可翻開新的篇章。

    趙普從頭到尾所求者,只是一個支點,一個撬動勳貴階層的支點,此次風波,就給了他一個極其有力的支點。

    以此次政潮為引,連消帶打,處置一批人,安撫一批人,實現對整個勳貴階層的限制,能把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之內,還能減少後患。

    固然有妥協的成分在其中,但對於朝廷而言,卻是再穩妥不過的選擇了。事實上,趙普雖然明確拒絕了同王溥聯名上奏的提議,但是從其本心,對於王溥的那些顧慮與建議,是認同。

    只是,道不同,屁股所處的位置不同,他也不能與其持相同的意見。趙普說到底,仍舊是這個時代土生土長的士大夫,即便見識能力出類拔萃,他終究是個官僚,而位居首相,保守就是其本能。

    於趙普而言,保持朝廷的穩定,是有利無害的。只不過,他這個宰相上頭,終究還有個皇帝,對他最重要的,也是皇帝的態度。

    尤其是劉皇帝這樣強勢的開國君主,如果不能與其保持一致,緊隨腳步,那麼他這個宰相也做不長。趙普在這方面的認識,是很透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