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

    轉載請註明出處:

    “以高麗眼下表露出的野望,倘若開戰之初,他們便舉兵北上,配合作戰,只怕還真就讓他們討得些便宜,成功侵佔些城池土地。有大義名分在,朕還真就不便翻臉了!”

    劉皇帝的語氣中絲毫不掩飾嘲弄,那股子鄙夷是個人就能感受到:“大漢將士捨生忘死,血戰半載,方才奠定如今的局面。好嘛,眼瞧著契丹人不支了,高麗人這就迫不及待,想要跳出來分享勝利果實了?這世上,豈有這麼便宜的事!

    持兵觀望,待時而動,王昭想得太美,朕有豈能如其願?”

    不可否認的是,大漢與高麗之間,有過十多年的友好交往,往來甚密。並且,劉皇帝一度對王昭加以扶持,支持他對內改革,鞏固王權。

    當然劉皇帝不是做慈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扶持高麗,以牽制遼國,以增加漢遼戰爭的勝算。在早起,雙方共同對抗遼國上,合作共識,也起到了一些效果,即便不那麼明顯。

    但是,國與國間的關係,還是利益為先的,也隨著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早年遼強漢弱時,迫於遼國的威勢,再加上歷史文化上的親近,漢麗之間關係自然融洽的,使節來往頻繁。

    然自大漢第一次北伐,並且大獲成功,收復關山之後,就開始變化了。一方面在於高麗王王昭對內改革的成功,王權提升,國力增強,有了些底氣。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漢鋒芒畢露,威脅與日俱增,讓高麗國那邊捉摸不定了,畢竟歷史明明白白地擺在那裡,中原王師也曾馬踏半島。大唐當初的強盛與榮光,距今也就三百年,不算遙遠,而大漢眼瞧著朝那個方向進化了。

    此前,仍舊有契丹大遼與大漢對抗,中間隔著遼東與東海,又不接壤,高麗倒也沒有那麼多的緊迫感,左右逢源,觀望起來倒也還算自在。

    即便在大漢這第二次北伐,高麗那邊仍舊穩坐釣魚臺,擺出一副坐山觀虎鬥的姿態,在漢遼鏖戰血拼之際,作為一個積極的觀眾,或許還在拍手叫好了。

    不過,隨著錦州告破,漢軍東進,隨著遼河戰役落幕,漢軍盡據遼東,高麗再也穩不住此前的閒適了。

    不說整個東北,哪怕只是遼東被漢軍收復,漢麗之間就已經接壤,隔鴨綠江相望了。更重要的,高麗這邊原本還真打算趁著漢遼交戰,佔些便宜。

    在確切東北漢遼交戰形勢之後,高麗君臣也做了一番商量,於是決議,該行動了,再不下場,就連口湯都喝不上了。徐熙此行,便是為了此事,助漢攻遼,心知肚明,只是藉口,籍此進行領土擴張,才是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