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 作品

第1206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

    趙普既非開國功勳,又非名門貴族,連功名都沒有,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僚吏,成為如今的尚書僕射,論資歷、人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劉皇帝身邊的幾年,以及在西南的建樹,只是給了他一個晉位宰相的資格。然而,上下不服他的人,不知凡己,想要坐穩位置都不容易,自然不敢恃權逞威了。

    而他從受薦劉詞開始,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方才走到這一步,自然會倍加珍惜,以求保有聖眷,施展抱負。

    李業這個國舅呢,名聲有點不好,朝廷上下怕他的人不少,難以齊人心,但放在尚書左丞的位置上,就是對趙普的一種制約。這個李國舅,可從來沒有安分過。

    至於宋琪,論根基底蘊,比趙普還要不如,他得以直接晉位宰臣,就真的只是起個輔助作用,專為做事了。

    而三相之側,另有財政、樞密二相,這一財一軍,以作平衡。在劉皇帝的考慮中,這樣的配置,將會持續很久,未來或許還會成為定製。

    早年的事情,政事堂加平章事的相位,足有七人,但劉皇帝后來覺得太多,三人又太少,五人則正合適。

    劉皇帝也是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嘗試後,方才最終定下,求得個穩定合理。

    還有一點則是,大漢的宰相們,不論哪一尊,都有地方的履歷,有豐富的治政經驗。包括李業,歷任道州,也經過十多年的摸爬滾打,才得入京,還在刑部當了幾年差。沒有這些前提,哪怕他是太后最疼愛的弟弟,劉皇帝也是不可能推他上位,晉升宰臣的。

    樞密院的“專業性”雖然要強些,但石守信也完全不需要質疑他的資格,履歷豐富,不管是在京治軍,還是出征為帥,都有充足的經驗,而治軍,也是治政,從來都不只是帶兵打仗。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是劉皇帝一直秉持的用人方針,這在如今的大漢,格外明顯。

    當然,在近幾年,政事堂中,地位最高的卻不是宰相們。不提劉皇帝的話,也只有太子劉暘了,他在這裡,有一間專門的“辦公室”,平日裡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與趙普等人處置國政,許多事情,他如今都可以直接做出指示了。必要的,則是定期向劉皇帝彙報,並接受考校。

    寬大的公案後,劉暘正審閱著一份章程,是針對全國縣令、尉治安功過令。對於治安維穩,大漢歷來強調,這些年,各地官員也是十分重視,以致四海之內,匪盜禁絕,民不敢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