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心動Zzz 作品

第640章 薛燕家史

  政策放開了,人們手裡有了閒錢,開始紛紛翻建新房,結婚娶媳婦的傢俱也開始講究起來,薛敬仁利用自學成才的木匠手藝開始了搞起了副業,他小時候見過的傢俱樣式不少,現在打造出的傢俱美觀實用,受到格外的歡迎。

  名聲一旦打響,十里八鄉甚至更遠地方的人都慕名找上門來,自己忙不過來就拉上父親和兩個弟弟,人再不夠就僱周圍的鄉親,物資緊缺的時代買家主動找上門來,傢俱根本不愁賣不出去,做出來多少就能賣出去多少。

  十幾裡外的劉家鋪,同一個時代的曾廣海還在土裡刨食的時候,薛敬仁已經開始發家致富了。

  他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而是利用積累的資金購買機器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從一個木工作坊變成一個傢俱工廠。

  僱傭的鄉親從三五個變成三五十個,再到三五百個,傢俱工廠也從過去簡單的幾個產品的小作坊,變成多個產品系列,從農村鄉鎮賣進城裡的大商場,僱傭的工人也從本鎮的鄉親到越來越多更遠處慕名前來的打工人。

  每個月給別人發放的工資總數從一開始的幾十元,幾百元到幾千塊,幾萬塊,幾十萬,薛敬仁少年時代從大戶人家的少爺淪落成地主家的狗崽子,中年後,又變成現在名副其實的資本家。

  他的一生也算得上是跌宕起伏了,人民公社時代每天一起勞動的那些鄉親們,大多數還在為地裡的收成發愁的時候,他已經能同時給幾百人發工資了,成了先富帶動後富的典型,甚至被省級媒體當作榜樣宣傳報道。

  那些給他工作的鄉親,比只靠土裡刨食的鄉親多了一筆固定收入,攢了錢早早的蓋起新房子,生活水平比過去提升一大截。

  至於薛敬仁自己,那掙得就更多了,哪怕將盈利的一半發給工人,剩下的錢一半用於購買機器擴充生產能力,他只拿四分之一,日積月累下來,仍然是一筆驚人的數目。

  隨著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為了金錢利益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事情屢見不鮮,得益於薛老爺子幾十年言傳身教,薛家兄弟三個始終和睦相處,在當地傳為佳話。

  薛家兄弟從小一起長大,互相之間有足夠信任,他們各自的子女漸漸長大,以後還會不會這樣可就不好說了。

  於是,九十年代初,古稀之年的薛祖平主持了一次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