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四七章 大戰起(三)

    萊陽城守軍憑藉十餘門火炮,大量殺傷攻城清軍,倉促製成的雲梯木架和簡易衝車,在城頭火炮的轟擊下,未及半日,便損失大半,清軍士氣也為之一滯,準備就此停止進攻,等待後續大隊人馬的到來。

    然而,眼見城外清軍攻勢甚急,劉澤清部官兵畏懼不已,在數名軍官帶領下,衝擊北門,與登萊鎮守軍發生激烈衝突,並被其打開城門,往北奪路而逃。

    城外清軍主將郝效忠見機,立刻領兵往攻萊陽北門,並在城中守軍混亂之際,突入城中。登萊鎮右協官兵雖然調來數十名火槍兵給予城門處清軍大量殺傷,但無奈清軍人數甚眾,蜂擁衝入城中後,與守軍展開巷戰。

    當日傍晚,清軍主力陸續趕來,萊陽城登萊守軍最終力竭,除千餘人潰圍而出外,餘者皆戰死、被俘。清軍攻破萊陽後,一如即墨所行,展開血腥屠城。事後計,萊陽全城及左近軍民被屠達四萬餘人,宛如鬼蜮。

    相較於南路清軍的勢如破竹,北路清軍就顯得有些舉步維艱。漢岱領前軍被登萊鎮官兵阻於濰河西岸數日未能突破,反而損兵兩千餘。

    面對河岸登萊鎮機動而又兇猛的小炮,清軍根本無法發揮出人數多的優勢,兼之,登萊似乎在濰河東岸早有準備,不僅在沿岸數十里的河岸邊修建了眾多堅壘,而且還人為地將河水引入兩岸數十米的範圍之內,形成大片淤泥灘塗,使得清軍在強渡濰河時,儼然成為一個個緩慢移動的標靶,被火炮、火槍和弓箭一一射殺於河岸,濰河水隨之被染成血紅一片。

    11月22日,待多鐸領大軍進至昌邑縣城時,漢岱仍未突破濰河。多鐸遂命已攻至平度州的拜音圖抽身返回,從東南方側擊濰河東岸的登萊守軍。

    11月24日,濰河東岸登萊守軍遭到清軍拜音圖突襲,損兵兩千餘,不得不退至沙河東岸,繼續憑河據守。

    多鐸遂令馬得功、王之綱、孔希貴等各部漢軍盡全力渡河,以劉良臣(劉良佐之弟)、祖澤潤(祖大壽從子)等八旗漢軍其後督陣,並以紅衣大炮轟擊東岸明軍,沿著沙河十餘里的地方全線進攻。

    由於沙河乃溪流小河,水淺且窄,流速亦緩,登萊鎮明軍在大量殺傷清軍後,主動撤退至掖縣,準備憑藉堅固城防,繼續消耗清軍實力。

    當馬得功、王之綱等部清軍殺至掖縣時,頓時面帶苦色。這哪裡是一座城,分明就是一片堡壘群!

    從原來的掖縣城開始,周邊一共修建了五座方圓三四百米大小的堅固堡壘,一直延伸至海邊。發源於萊山的南陽河蜿蜒穿過數座堡壘,宛如天然的護城河。遠遠望去,不僅掖縣主城佈設了大量的火炮,就是那些小堡壘上面也至少安放了六七門火炮,所有的堡壘之間,都有一道兩米寬的護牆連接,彼此之間不僅可以做到相互支援,還能進行交叉火力掩護。

    這種堡壘工事群,可不是僅憑兵馬眾多就能攻克的,只能靠長期圍困,以絕城中補給,而達到迫使對方物資耗盡,不得不獻城投降。

    可問題是,清軍此次攻伐登萊,動員集結了十餘萬大軍,消耗的糧秣物資無數,根本不是山東之地可以供養補給的,利在速戰。你若要長期圍困掖縣,不說能否達到目的,就是這一路從濟南到青州,再至掖縣,長達數百里的補給,都會讓清軍上下感到頭疼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