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三十六章,白雲鄂博與包鋼

    厲煥波從鞍鋼來到武漢是1953年的8月。



    在漢口火車站下火車去往武鋼建設工地,卡車在公路上飛奔,厲煥波的襯衣被風颳得嘩啦啦直響,身上卻感覺不到一點涼爽,汗水反倒更快地從全身上下流淌出來。過江來到武昌武鋼的廠址,看不到什麼鋼鐵廠,只有一片工地、工棚和大土坑。



    當時厲煥波就想好了9種請調回鞍山的方法。他的戶口遷移證捂在行李裡兩個月沒拿出來上戶口——武鋼籌備會現在忙得也沒空辦這種雜事。厲煥波心裡想的是:先看看情況,有搞頭才留下來,沒搞頭還是回鞍鋼去算了。



    在鞍鋼,厲煥波是高爐焊接的高手。鞍鋼擴建工程修建的高爐厲煥波全程參與修建焊接工作,焊接技術全鞍鋼聞名。在1952年,厲煥波還是全鞍鋼唯一一個可以跟蘇聯專家稱兄道弟共同切磋焊接技術的技工。



    高手到了武漢,高爐影子都沒有,倒是要給一群幼兒園大班生上課。



    1953年8月,武鋼高爐位置還是一個大坑,建築工人們還在使勁把這個坑再挖深點。1953年11月,坑挖好了,進行高爐基礎澆灌,一大塊地方先綁好鋼筋,再一次性澆灌混凝土,形成一塊巨型硬化地基,高爐就修在這個地基上。



    工人們用了30小時澆灌混凝土,基礎澆灌成功之後當然不能馬上在上邊搭高爐,工程指揮部打算讓混凝土地基晾到1954年春末。



    在這幾個月時間裡,厲煥波這個焊接高手,就負責給武鋼籌備委員會招募的(實習)焊工們上勞動技能課。



    看在工人們一口一個“厲師傅”叫得甜的份上,厲煥波留下來了。與一名蘇聯專家共同給焊工上課。三個月後考試,四十七名學員有14人通過了考試,拿到了高爐焊接工的證書。



    第二屆焊接技能班,三十三名學員有10人通過了考試。



    第一批學員畢業時,武鋼一號高爐正在往大坑裡扎鋼筋;第二批學員畢業時,吳剛一號高爐的基礎已經澆築好兩個多月了。



    “混凝土在澆築之後28天達到100%強度,”厲煥波在高爐的地基上來回走動,對他的學員們說,“現在澆築好已經倆月了,我看105%的強度都有了,可以搭高爐了。為什麼建設委員會還沒有開始建高爐,在等啥捏?”



    “厲師傅,快了,就快了,”學員中的一個小組長說道,“運輸組已經得到通知,準備接受從上海水運來的高爐構件。”



    厲煥波:“武漢這地方除了夏天太熱,其他都挺好。好好搞,五年以後就是第二個鞍山。鋼鐵有了,什麼機械啊,製造啊,機器工業輕工業就都起來了。等再過幾年,你們武漢銀以後早上起床一睜眼,不管朝哪兒看,看見的都是煙囪和黑煙。”



    聽了厲煥波描繪的藍圖,技工學員們一臉憧憬的樣子。



    ……



    包頭以北約150公里,白雲鄂博。



    地質部241地質隊在過去三年裡,第四次來到白雲鄂博勘探。



    白雲鄂博,蒙古語叫做“白雲博格都”,蒙語意思是“富饒的聖山”。1927年,中國-瑞典聯合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白雲鄂博發現大量礦產。由於考察團技術手段有限、時間有限,只是認為這是一個大鐵礦。



    考察團裡的瑞典人興趣主要在巴音善岱廟附近的恐龍化石和在額濟納河流域的居延漢簡——這些都是可以打包帶(偷)回去的東西。白雲鄂博鐵礦帶不走,再說瑞典別的資源缺就是不缺鐵礦。



    但考察團中的中國成員丁道衡對白雲鄂博鐵礦卻十分上心,回來之後用了6年整理資料和實地再次複查,1933年在地質彙報上發表了《綏遠白雲鄂博鐵礦報告》,提出“以包頭為交通樞紐,在白包之間建設鐵路,可在包頭建設鋼鐵企業。”



    丁道衡的建議報告當然沒有任何反饋。



    1951年,地質部241地質隊再訪白雲鄂博,準備細探鐵礦區,查明儲量、品位和分佈。這一細查,吆~~~~~~~~~



    這不是鐵礦,而是一座巨型鐵-氟-稀土綜合礦床!



    除此之外,還有巨量石英、磷礦、銅礦、金礦,富鉀板岩。



    這就是為什麼241地質隊過去三年來了四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