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221章,吉隆坡馬拉松

    天眼一號的第一個返回艙的膠捲沖印出來時,第二個返回艙也成功著陸了。



    天眼一號帶了6個獨立的返回式膠捲艙,每個艙最大可容納160張膠片,但第一顆星裝填的膠片是80張。由於它的鏡頭是專門設計的,只適合用來在遠地點拍地球全景照,所以這段時間它就不緊不慢,一卷一卷地拍世界風光。



    第二個返回艙的拍攝點在中國上空,第三個返回艙的拍攝點在歐洲上空。三個返回艙的膠捲分別給蘇聯、中國、東德用來上雜誌封面和報紙頭版。



    第四個返回艙的膠捲是拍攝北美上空的,回收失敗——打開返回艙發現裡面的膠捲已提前曝光了。第五個返回艙又在北美大陸重新拍了一遍。



    天眼一號每3~4天找準一次軌道拍照和彈出回收艙,等六個回收艙的膠捲拍完,天眼一號的使命就完成了。



    ——這就是膠捲返回式偵察衛星最致命的問題,它的“快門壽命”太少了。6個返回艙最多960張照片,就算是唐華設計的天眼一號的放大版,裝12個返回艙,也就是1920張膠片,按1920次快門,膠捲用光了,衛星報廢。



    造了個這麼昂貴的鏡頭、照相系統,塞到衛星裡,又用300噸重的運載火箭把它打上太空,按960次快門就成了太空垃圾,有點浪費。現在哪臺照相機沒有幾萬次十幾萬次快門壽命的。



    而且如果作為軍事偵察用途,返回式偵察衛星即便用最便捷的路徑,也得是拍照的四天後總參謀部才拿到照片,戰術價值已經比較低了。



    ……



    所以,唐華想要的是高分某某號,或者說“鎖眼”11。



    1973年,美國研製鎖眼系列偵察衛星的第11個型號,劃時代地採用了數碼成像、天地數據傳輸,完全顛覆了以往照相偵察衛星的使用模式。從此以後,照相偵察衛星的隸屬單位就從總參謀部地圖測繪部門,轉到了總參謀部的作戰部門。扯到哪裡了,在中國,這種衛星一定屬於國務院國土資源辦公室。



    鎖眼-11的數碼相機分辨率是800x800像素,也就是64萬像素一張照片,高分系列因為摩爾定律的緣故,起步就是4000萬像素,接著就到上億像素了。當然鎖眼系列衛星到90年代也搞出了上億像素的型號。



    以唐華目前手頭掌握的技術,第一代數碼成像偵察衛星的像素當然是鎖眼-11那一檔的了,800X800,64萬像素,或者比這略好一點。



    數碼成像偵察衛星要跨越的技術不只是分辨率這一道檻。



    “唐華,你說的那個終極照相偵察衛星,為什麼有11噸重?!”錢學森看著衛星體系的發展規劃,“現在在天上拍照的那個天眼一號,才2.1噸多一點,不到2.2噸吧。”



    唐華:“天眼一號的光學口徑610毫米,目標星我打算用2.4米口徑的光學鏡片,焦距也會很長,衛星像個大炮筒。我打算讓它達到3米的分辨率,CCD水平提高之後改進型要達到1米的分辨率甚至更小。”



    “特別重的第二個原因,是目標星要長期在軌工作,壽命至少要達到8年,10~15年最好。這8年時間它拍照的時候調整姿態,要啟動微小發動機;如果地球某處有突發事件,需要偵察衛星在一兩個週期內掠過熱點地區上空,衛星要啟動推力較大的變軌發動機。”



    “因此,上天的衛星必須帶夠8年正常使用強度的燃料,這也是很大的一塊重量了。”



    錢學森想了想衛星拍出的1米分辨率的照片會是個什麼景象,然後說:“唐華,你這是要監控全世界啊。”



    “掌握世界各國動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必要條件。”



    ……



    “還好,火箭這邊,目前規劃到的最大的運載火箭,能把十幾噸的載荷送上太空。”



    錢學森擺出一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模型。



    芯級直徑3.4米,裝4臺75噸發動機,總推力300噸。四個助推器直徑2.25米,各裝1臺120噸發動機,起飛的總推力達到780噸,可以把600噸左右的火箭推上天去。



    “這火箭我們估計能把14噸左右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本來是打算用來發射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器之類的東西的,”錢學森說,“你的終極照相偵察衛星,只能用它來發射了。但我得先說明一下,這個火箭要很多年以後才能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