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留著長長的鬍子 作品

第145章,還是看看奧運會吧

    11月7日,西方終於認識到毛熊下手快穩狠名不虛傳。以色列不停火不撤軍,蘇聯真敢打。不但敢開火,而且一出手就往死裡打。



    “經驗”號一輪半的導彈打擊,清空了雅法到塞得港航線上所有的以色列軍艦和貨船。極度震驚之下,以色列迅速停止從海上向塞得港補給的方案,本來已經出港的另三艘運輸艦又縮了回去。



    海運沒了,從以色列本土通往塞得港的近兩百公里公路多次遭到埃及軍隊和武裝分子的破壞,一直很不暢通。加上蘇聯針對的就是以色列不撤軍的違規舉動,以軍被迫停止炮擊,11月8日脫離塞得港,交替掩護回縮。



    事後好幾天,英國和法國都沒有為以色列捱打發聲,不知道是沒話可說,還是震驚得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11月13日,“經驗”號和“威武”號兩艘驅逐艦停靠在敘利亞港口塔爾圖斯,在此加油加水。和埃及關係密切、此前一直在準備攻擊以色列本土圍魏救趙的敘利亞軍民以極高的禮遇歡迎蘇聯軍艦,半個城市的市民都跑到海邊,揮舞敘利亞國旗和蘇聯國旗吶喊歌唱。



    也在同一天,“捷爾任斯基”號訪問埃及港口亞歷山大——這三艘艦本來是一個編隊,但是埃及和敘利亞現在都興奮得不行,因此還是分成兩隊各自執行訪問任務。



    整場戰爭一共持續9天,在戰場上英法以聯軍一直佔據優勢:至11月6日深夜,英國法國共陣亡三十多人,以色列陣亡200多人,埃及軍隊陣亡700餘人,此外約有1000名平民死亡。



    但是以色列的傷亡還得加上一個小尾巴:被蘇聯打。“埃拉特”號驅逐艦和3艘貨輪上面總共有350人,其中87人陣亡190人受傷。



    ……



    蘇伊士戰爭中,受傷最深的是英國,動刀子的是美國。



    自7月份的蘇伊士運河危機開始,艾森豪威爾就在琢磨中東地區的長遠戰略。要實現這個戰略,首先得把英國的世界殖民體系砸爛。美國需要英國擺正自己的位置,老老實實和當一個“二等流氓”,而不是一個和美國並駕齊驅的世界一流強國。



    說起來英國也很不容易,19世紀末國內工業產值先後被德國和美國超過,硬撐著維持一支世界第一的海軍,硬撐著打贏一戰,一戰結束美國下餃子一樣造艦,和英國的海軍實力基本上是1:1了,但英國還是憑藉各種手腕讓自己在間戰期主導世界,氣得美國退出國聯。



    不僅如此,英國還硬撐著打二戰,在二戰末期的幾次盟軍高層會議,英國居然也把自己運作成了和美國共同領導反法西斯戰爭的局面,不得不說英國那一小撮精英是夠狡猾的。



    但是硬實力不行,憑藉歷史慣性和所謂的軟實力能維持一時的世界霸主地位,但不能無限持續下去。1956年,英國走到頭了。



    蘇伊士戰爭結束後,世界大國的格局悄悄發生了變化:



    美國和蘇聯是地球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大國,世界能否和平,就看美國和蘇聯掰腕子的方式是冷戰還是熱戰;



    英國和法國是二等強國。英國是美國的同盟,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做事;法國是和美國貌合神離的西方陣營國家,非洲殘存的一點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是這個破落戶最後的財寶。



    中國是一個籠罩在雲霧中的神秘國家,甚至比蘇聯還要神秘——因為人種關係,美國和西歐幾乎無法向中國派遣情報人員。從美國華裔中招募人員訓練成間諜,忠誠度是值得懷疑的,而且潛入效果也沒好到哪兒去。



    但是美國和新中國畢竟在戰場上打過交道,因此大概給中國下了一個定義:中國在與之接壤或相鄰的國家中,構築了一個“絕對控制域”,外來勢力在絕對域內挑戰中國是很不明智的舉動,不管介入的外來勢力有多強大,都會招致中國的暴打。



    但是,中國似乎懶得關注離中國很遠的地方的事務,最多就是限於聲援,比如蘇伊士戰爭中對埃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