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隴一哥 作品

第414章 華國的首富

    真要是把參股25%以上的企業都按照集團內企業對待,恐怕快要上百萬了吧?

    “如果涉及這麼多人、以及這麼多企業,確實可以考慮集團財務公司,要不然管理起來也比較困難。創新處的同事,你們也說一下意見。”劉行長向著同意的方向走進了一大步。

    只是,創新處的要求就比較難以操作了。

    “騰龍公司是一個外資企業,資金來源地是香江。如果按照外資企業集團申請財務公司的話,現在還沒有先例。正大集團已經申請了,還沒有通過。預計第一批試點只能是一家企業。所以,魏教授覺得他們有沒有可能把外資企業在國內重新註冊?”

    創新處提出的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在國家層面涉及金融安全、資金流向的問題,在江家涉及外資還是內資的問題。

    魏學敏知道這件事涉及太廣,他也不好涉及太深。

    “這件事情恐怕要看投資者是希望確保資金自由流動還是在國內投資便捷了。而且,如果變成內資企業,他們在蘭陵交的稅收恐怕要提高好幾個億。”

    外資25%的稅率,深城15%的稅率,蘭陵是35%。如果變成內資,他們也會選擇深城。

    每年好幾億去買一個財務公司牌照,可能性極低,或者說根本不具備可行性。

    創新處和劉行長一聽就知道不對勁了。

    “有沒有可能讓稅務方面承諾提高的稅收可以減免呢?”魏教授想起了蘭陵對很多小微企業的減稅政策。

    “國家層面正在研究分稅制,以後地方出臺的減免稅收政策,只能針對地方收取的稅收。這條路恐怕也走不通了。”劉行長參與了分稅制改革的相關研討會議,知道這個改革已經納入了日程表。

    再次陷入了死結。

    從金融安全方面來講,劉行長也希望能夠給騰龍公司這個機會。一是可以更好地對他們進行監督,通過一個央行監管的機構平臺來規範他們的財務運作;二是理清歷史遺留問題,這也是民營企業做不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些問題讓他們先考慮著,”劉行長最終還是決定把這些問題交給騰龍公司自己去思考,“創新處跟他們一起參謀一下。”

    兩天後,創新處就過來回復:“行長,他們可以在深城註冊財務公司和集團公司,但是管理總部設在蘭陵。”

    深城的法人機構負責賬目統一、獲得稅收優惠,能夠把稅收問題解決一大部分。在蘭陵的管理總部負責實際操作,畢竟那裡的業務最多。

    “雙總部”模式貌似合理,各方應該都能接受。

    要到一個月後,韓成斌才收到了央行的通知:我行將對騰龍公司申請設立財務公司事宜進行核實,望貴公司予以配合。

    “這怎麼連個準信兒都沒有?只是進行核實。人家博識教科多好啊,直接就批籌了。”

    江奕聽到後倒是一愣。難道集團財務公司設立的事情真的能夠網開一面?

    審核需要幾個月,在批籌、驗收又是幾個月。那時候,俺江奕豈不就是成年人了?

    財務公司可是能從事是銀行、證券、信託投資、外匯借款等業務的,它的最大限制就是僅限於服務集團內企業和股東單位,但是這個不是很大的問題呀。

    咱不是有穆其中這個合作伙伴,還有大量外包合作機構嘛。

    通過財務投資、獲得並表能力,不就可以把這些企業納入服務機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