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 作品

第四百章 【滿村盡是蔣家徒】

    第四百章【滿村盡是蔣家徒】

    十字坡。

    青雲門的山門之下。

    一輛拖拉機突突突的開到這山坡子下,村裡修的石板路其實已經有不少地方開裂破敗了。

    一路上把陳諾和老蔣顛的夠嗆。

    老蔣和陳諾坐在拖拉機後面的車斗子裡,一邊扇著灰,一邊咳嗽著。

    拖拉機停下,跳下車的時候,老蔣笑眯眯的走過去拍了拍開拖拉機的老伯,用本地的口音笑眯眯的道了兩聲謝,從兜裡摸出一盒煙來塞進了人手裡。

    “不用不用!”拖拉機老伯和老蔣推搡了兩下:“蔣老師,你是咱們村裡當過老師的人,不能拿你的煙喲,我家的老四老五當年都是你教出來的……”

    老蔣強行把煙塞進了人家口袋裡,這才轉身看了一眼從車上跳下來手裡提著揹包的陳諾。

    拖拉機開走,老蔣揮手告別,才轉身看了看這山坡子上的野茶樹,還有野桃樹,目光悠然,彷彿帶著幾分緬懷。

    “你以前在這裡教過書?”陳諾問道。

    “不然呢?沒在這裡待過,我怎麼會收了吳叨叨那個壞種當徒弟。”老蔣擺擺手,嘆了口氣。

    想著自己這一門,也真的作孽……

    內門的幾個徒弟都是妖孽東西。

    而吳叨叨這個外門的記名弟子,當年自己還左右看著都不順眼——如今和內門的這幾個妖魔鬼怪一比。

    那簡直就是良善之人啊!

    老蔣其實一直就是把陳諾的師孃宋巧雲託付在青雲門照顧的。

    這是陳諾這次陪著老蔣出發來之前才知道的。

    ……也好。

    吳叨叨那個傢伙雖然鬼鬼祟祟了一點,但一門老小,都是有本事的。宋巧雲在這裡,吳叨叨一門應該能護得住她。

    當然不是靠那個打架連自己徒弟都打不過的吳叨叨。

    而是吳叨叨的老婆,那個眼珠子白多黑少的女人。

    她那一手鞭子,當初和陳諾相鬥,都能追的陳諾滿山跑。

    ·

    來之前出發的時候,老蔣其實很著急,一路上都坐立不安的,但真的到了十字村,卻反而看著,那氣兒啊就沉下來了。

    雙手背在身後,絲毫沒有幫陳諾拿行李的意思,施施然的走在前面。

    陳諾倒也無所謂,背行李就背行李啊。

    畢竟是自己的師父。

    本事大本事小的,師徒就是師徒嘛。

    唐僧打起來就是送肉的份兒,但走路的時候,還不是豬八戒沙和尚一個牽著馬一盒挑著擔?

    吃飯都是孫猴兒去化緣或者摘果子給捧到面前來呢。

    老蔣和陳諾一路上山,一路卻忍不住開始絮絮叨叨的說了些個話。

    蔣老師其實在這個地方待過不少年的。

    早年他其實是金陵本地人。

    只是從小沒了爹媽,被宋巧雲的爹收養。

    宋巧雲的爹是十字坡生十字坡長大的。

    後來老宋去了金陵城謀生,做點小買賣,無非就是夏天推個自行車上街賣冰棍兒,冬天賣糖葫蘆棉花糖什麼的。

    有兩年,還推著個土爐子,走街串巷的炸爆米花。

    給鋼筋過修過鍋底,磨過剪子鏘過菜刀。

    其實宋巧雲的爹,算是個有文化的——畢竟祖上當官的,練武到如今,其實有點家學淵源的意思——練高深的武功,不識字是不可能的。

    不然的話,給你留下本武林秘籍,你不識字,那不是抓瞎了麼?

    還得懂些醫學藥理。

    但虧就虧在,那個年代做啥都講成分的。

    老宋成分不好,進不了工廠,當不了光榮的工人階級。只能當個小販子。

    順帶說一句,如今的年輕人,知道“成分”是什麼意思的已經很少了。

    若是再過二十年後,陳閻羅重生回來之前那個年代的話,已經沒什麼年輕人知道這個詞兒了。

    ——靠走街串巷的各種謀生,老宋在金陵城養活著宋巧雲,也靠著一路供了孩子上學。老蔣還特別整齊,一路唸到了高中。

    在那個年代,已經是罕見的高學歷了。

    然後呢,就到了wg。

    wg的時候,老蔣就倒黴了。

    知青麼。

    當時正念高一的老蔣,響應國家政策,知青上山下鄉——不去不行的,況且學校都停課鬧gm了。

    各種h小將。

    老蔣是個厚道性子,做不來那種文鬥武鬥,把自個兒學校老師拉到操場上吐人唾沫的事兒。

    於是,少年老蔣上山下鄉。

    這個時候,老宋就出了一把子力氣,做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動作。

    老宋砸鍋賣鐵托人找關係,最後弄成了一個事兒。

    把老蔣上山下鄉的去處,最後安排到了,回十字村。

    於是,把在金陵住了多年的小院子,家門上了一把鎖。老宋帶著十來歲的小蔣還有宋巧雲,回了十字坡。

    多年後,老蔣回憶起這段往事,無比感激自己的師父做的這一切!

    那年月,其實很亂的。

    各種知青上山下鄉,其實有很多過的非常慘——這個不好細說。

    但回十字坡就不同了。

    老宋是這裡的本土人出去的,回去就等於回家,鄉里鄉親的,都有人幫襯著。

    尤其是小蔣,還聽說自己學校裡的同學上山下鄉去了別處的,住草泥糊的屋,每天干活兒改造思想,放牛的放牛,種地的種地,吃的也差,有好些知青為了一口吃的,還不得不偷雞摸狗,結果還和本土的鄉親鬧了矛盾,還有人被揍的很慘。

    聽聞了這些,再看看自己個兒在十里村的日子。

    那真的,一個天山一個地下。

    屋子給分了個好的大的——屋頂漏雨和房梁維修,都是本村的宗族鄉親一群小夥子幫著弄好的。

    棉被什麼的,也是張家借一床李家送一卷。

    灶臺的磚頭都是村裡二十多戶人家給湊出來的。

    其實按照規定,小蔣是知青下鄉,也要幹活兒的——當然也不白乾,有工資拿的。

    那年月,這叫工分。幹多少活兒,掙多少工分,然後多少分可以換多少口糧。

    看,這不就是積分制麼。

    可見積分制在華夏早有淵源……

    但是本地本鄉的人,都當老宋一家是自己人回來的,都願意照顧著。

    而老宋更是拿定了一個主意!

    “國家如今有點亂——但這麼大個華夏,不可能一直這麼亂著,遲早一天得撥亂反正。

    古往今來,不管哪國哪朝,只要是穩定的社會,有文化才能吃的開!

    所以,不讀書不行!”

    於是,老宋給小蔣定了路子:在家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