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作品

第17章

    也因此這首曲子是不完整的。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琵琶女故意為之,殘缺也是一種美,用一首殘缺不全的曲子,表達自己殘破不堪、中途落幕的一生。

    千古流傳下來,無數人想要彈奏這首曲子,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演奏完成。

    都會因為承受不住曲子的壓抑和絕望從而鬱鬱寡歡,嚴重者會因為情緒太過悲觀而導致精神崩潰。

    洛晚是瘋了嗎竟然挑了這首曲子!

    原本的擔憂一掃而空,趙希靈身心舒暢地端起一杯水,以一副看好戲的表情,玩味地看著大屏幕。

    洛晚靜靜地坐在舞臺中央,低眉順眼,回憶《荼靡》創作背後的故事,尋找與琵琶女的共鳴。

    荼靡是夏天的最後一種花,開到荼靡,便沒有退路,也不能繼續美麗。

    代表著無盡的絕望與頹廢,也代表著女子的青春已經過去。

    琵琶女是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被逼賣笑討歡、搖尾乞憐,悲慘的生活令她痛苦、絕望,年輕時尚可以色侍人。

    然而青春逝去美貌不再,她還剩下什麼呢。

    鬱鬱寡歡和無盡的悲涼,《荼靡》是她對悲慘命運的不滿和發洩,是對生活的悲哀與絕望。

    這是流傳最廣的說法,然而洛晚並不這樣認為。

    她曾經詳細瞭解過關於《荼靡》的創作背景。

    琵琶女的身份是一位官宦小姐,曾經有一位青梅竹馬的少年郎。

    然而父親遭人陷害入獄,抄家滅族,她被貶為奴,成為最低下的琵琶女。

    身份的差距如同鴻溝,她連對少年郎的喜歡都沒有資格說出口。

    終日鬱鬱寡歡,悲傷之餘寫下《荼靡》。

    而她自殺的那天,正是少年郎封侯拜相、迎娶嬌妻美妾之日。

    那位少年郎在歷史上是位名人,洛晚正是從他的生平記載中看到了關於琵琶女的隻言片語,從而還原出這段創作背景。

    荼靡花開,愛到荼靡。

    它代表的不僅僅是青春已成過往,還昭示著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感情到了盡頭。

    這是一種傷感的花,琵琶女也許想通過這首琵琶曲,表達對命運的不公與絕望。

    但更多的,應該是想將那份還沒說出口就已經逝去的愛情表達出來。

    無法說出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