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199章 小了,格局小了

    “臣謹遵聖誨。”金濂趕忙說道。

    他是戶部尚書,自然希望太倉裡的銀幣越來越多,大明的銀幣越來越多,他似乎犯了一個歷史慣性的錯誤。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勳臣外戚、諸多王侯也多有問詢,這是不是可以給他們開個檔口,專門兌換銀幣?這寶源局一日就放那麼一點幣,根本不夠用。”

    宗人府事在永樂年間逐漸移交了戶部,宗人府的大宗正,其實沒什麼權力。

    大明的天只能有一片,那就是陛下。

    朱棣根本不會允許自己的頭上還有個大宗正,整日裡對自己吆五喝六。

    所以大明的大宗正和別朝不同,大明的大宗正就是皇帝本身,宗室所有事物,皆由陛下一言而決。

    在大明當皇帝就是如此,大權獨攬。

    朱祁鈺知道這還是產量問題,他搖頭說道:“他們嫌慢,朕還嫌慢呢。”

    “最近鑄的銀幣全都給了太倉,朕還有兩百萬兩白銀,還在內承運庫堆著紋絲不動呢,朕要了五萬枚頭功牌,還是插隊了。”

    “且排著吧。”

    國事為重,兵仗局先做的是太倉

    的單子,民間的碎銀正在寶源局打金花銀,等打好之後,才會送到兵仗局去。

    現在兵仗局全部的產能,都給了太倉,畢竟太倉,才是國事。

    工部尚書石璞聽到這些問題,十分疑惑的問道:“那為什麼不能擴建一些呢?兵仗局現在極為繁忙,再投入一些,我們可以招攬更多的工匠,營繕司蒯祥在石景廠已經營建結束,隨時聽用。”

    擴建,是一個好的辦法。

    兵仗局太監李永昌嘆息的說道:“咱家也想擴建啊!咱家日思夜想的就是這個事兒了!但是卻是招攬不到合用的工匠了。”

    “兵仗局,現有住坐工匠三百餘人,工匠一千兩百餘人,學徒五百餘人,這些工匠已經是整個京師最多的銀匠了,再多,也沒有了。”

    幾乎所有的尚書都在小聲的議論,只有胡濙老神在在,他在李永昌開口之前,就已經知道了是這個原因。

    當年太宗文皇帝要南下西洋之時,整個南直隸的造船工匠,都雲集在了清江船廠。

    當時是何等的盛況?

    胡濙是親歷者,當時平江伯陳碹任清江提舉司,清江京衛、中都、直隸三總廠,下轄六十四個造船分廠,一年能造遮洋船兩百餘艘,鑽風船三百餘艘!

    清江三總廠和四十六個造船分廠,有三千二百零六名住坐工匠。

    永樂二十二年,衛河船廠併入清江三總廠,南京設立了龍江船廠,設龍江船長提舉司,總領天下船務。

    最後一次登記造冊,工匠約有八千四百四十四人,分船廠有八十二艘。

    大明為何天下無敵?

    因為大明真的天下無敵。

    李永昌此時找不到銀匠,就像永樂年間,大明找不到一個閒著的船匠,一個道理,天下就這麼大,哪有那麼多人給你造船呢?

    胡濙為什麼不反對陛下的匠爵?為什麼不反對提高工匠待遇?為什麼不反對營建工匠學舍?

    因為大明真的很需要工匠,而陛下的匠爵,可以把工匠們納入管轄之內,提高工匠待遇,可以讓匠戶積極性更高,而工匠學舍,則旨在培養匠人。

    工部尚書石璞並不負責兵仗局,那是內署,對於御製銀幣的技術要求,還是低估了。

    匠爵四階十六級,分別為:學徒、工匠、住坐工匠、大工匠,大明在籍的銀匠,住坐工匠只有四百餘人。

    大工匠只有四個人。

    現在將近八成的住坐工匠、所有的大工匠都在兵仗局了。

    他本來以為工匠就可以勝任爐頭,但是現在看來,住坐工匠,都不能勝任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