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七百四十七章 誰為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

    黎思誠看著尹旻搖頭說道:“安南國上下有司人浮於事,不聞不問、不管不顧,我能如何?”

    “我倒是想學陛下的考成法,可是安南並沒有那個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

    清化等南七府和廣南國的政治極其昏暗,當地豪族和官吏狼狽為奸,有司病入膏肓、各衙門互相推諉,連日常辦案都無人審問,百姓苦不堪言,而無處訴苦,只能逃難。

    考成法的設立,是需要科層制官僚體系高度成熟,就這,大明皇帝為了推行考成法,還親自到南衙平叛了一次。

    而安南,顯然並不具備這種條件。

    “安南王案牘勞形,也是辛苦。”尹旻心悅誠服的說道。

    這一天幾百封塘報,真的比在京師的陛下,還要忙碌數分。

    黎思誠坐直了身子,面向北面拱手說道:“陛下在南京教會我一個道理,誰為萬民操勞,誰就是萬民之主。”

    “英明神武、四海一統的大君,仍然辛勞為民奔波,我這點苦,不算什麼。”

    “我這裡有一件事,特別有趣。”

    “清化親軍挑選了兩百名對我極其極其不滿之人,而後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之後,這兩百名不滿者,有193位都變成了我的擁躉。”

    黎思誠拿出了另外一份塘報,交給了尹旻,這是他最近忙碌的事兒。

    兩百名對黎思誠至清化舉王旗造反的反對者,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成為了黎思誠忠誠的擁躉,而且黎思誠還去見了他們。

    那剩下的七個人呢?

    被清化親軍解決了。

    黎思誠頗為誠懇的說道:“黎宜民人神共棄,但是他有近二十萬衛軍左右,還有柳溥帥才在側。”

    “清化軍需要糧草、需要壯士、需要武備、需要操練,這些都得取之盡錙銖。”

    “如果我做的不夠好,在我沒有殺死黎宜民前,我很有可能被百姓殺死了。”

    “所以,我只能如此。”

    黎思誠乾的好?

    他用親軍都尉府治國,這種蔓延著恐怖和高壓的政治模式,顯然是有極大的後患。

    黎思誠幹得不好?

    南七府、廣南國,百姓無不稱頌,甚至有不世出人傑之聖名。

    黎思誠接著說道:“臣與陛下約定十一月為期,陛下至,若臣未曾蕩清寰宇,陛下郡縣安南,我若蕩清寰宇,則陛下仍封臣為王。”

    “左右不過近一年的時間罷了,哪來的那麼多後患,讓百姓過些安穩日子也好。”

    劉昭在旁聽出了黎思誠的意思,滿是奇怪的說道:“安南王不考慮後患,就是不覺得自己能贏嗎?”

    黎思誠坦誠的笑了笑說道:“我沒有這等通天的本事,若是於少保或者英國公張輔在安南,尚且有些可能。”

    在安南,征服了過安南的英國公張輔的名望,很高很高,有些地方還有張公祠,專門供奉張輔。

    因為張輔真的給安南帶來了彌足珍貴的、短暫的二十餘年的安穩日子。

    黎思誠將順天劍的劍身交出去,也沒想著拿回來,只是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試一試。

    尹旻吐了口濁氣,才開口問道:“前往升龍城的袁指揮送來了書信,希望清化派人前往和談,他願意封睿王,畫睿國疆域議和。”

    黎思誠拿過了信,看了許久說道:“我派丁烈去談。”

    “為何議和?”尹旻完全沒想到黎思誠會答應,這麼答應的話,黎朝一分為二,一個安南兩個國王,政出二門,豈不是更加糟糕?

    黎思誠搖頭說道:“黎宜民手中雖然是烏合之眾,但也是二十萬軍啊,就是二十萬頭豬,也得殺半年呢,只有令其放鬆警惕,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尹旻離開了黎思誠又破又小的王府,站定又回頭看了一眼。

    “黎思誠讓丁烈冒險,丁烈肯去嗎?”劉昭表示懷疑,這個時間點,亂臣賊子前往升龍城,不是送死是什麼?

    尹旻搖頭說道:“會去,因為黎思誠是君,丁烈是臣,可惜丁烈一片忠心了。”

    “尹侍中的意思是,丁烈會死?”劉昭驚訝無比的說道。

    尹旻皺著眉頭說道:“嗯,沒什麼理由,只是感覺。”

    丁烈出發了,他帶著不到百人的清化親軍,從清化城出發,向著升龍城而去。

    丁烈已經垂垂老矣,黎利還在的時候,丁烈就已經是公卿了,黎利還賜了丁烈黎姓,丁烈奏稟大明的奏疏,都自稱黎烈。

    此行的危險,丁烈心知肚明,黎宜民那個兇徒,並不能完全控制升龍城局勢,即便是黎宜民想要以和,朝裡有大把的人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