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 作品

第316章 養寇自重 (賀“蜷縮被窩中”成為本書盟主)

    胡濙當然聽明白了,但是他才懶得給別人翻譯。

    其實不過是金濂深知陛下秉性,陛下連聖旨緞面都重複使用的人主,若是真的打定了主意,這海貿的鑄幣稅要自己賺,他戶部尚書就是死諫,也沒辦法挽救局面。

    但是陛下說勿憂,那就是說發財不忘記朝廷。

    這是來自兩個極度吝嗇的吝嗇鬼之間的默契交流。

    其中三言兩語之間的妙處,這些連大宴賜席都沒座位的朝臣,自然聽不明白了。

    “李御史,在你離京之前,朕與戶部商定之後,會給你答覆,暫且歸班吧。”朱祁鈺示意李賓言歸班。

    李賓言是又犯蠢了嗎?

    自然不是,他故意那這個說事,其實是掩蓋商舶私帶武器入港之事。

    到了海上,可有善類?

    武器自保,乃是尋常,海盜、倭寇可不講什麼大明律。

    大明海軍可以護航、剿滅海盜之時,類似的事兒,才能管,也才有道理管。

    《詩》曰: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家裡的兄弟內訌,總歸是內訌,但要一致抵禦外人的欺侮。

    在面對外人的欺侮,卻不顧及外侮,光顧著內訌的人,都是連先秦時代的封建主義,都不如。

    對於這種人而言,搞點封建主義都是先進的事兒了。

    李賓言在欲蓋彌彰,藉著密州市舶司寶源局的事兒,遮掩商舶遮蔽武器入港的問題。

    這事兒上不得秤。

    經歷了兩年巡撫、營建市舶司的李賓言,已經是一個極為成熟的官僚了。

    于謙看了眼李賓言,這個人的成長是迅速的。

    他站出來說道:“陛下,甘肅寧夏,一十二衛三所,軍士七萬五百六十名,又加甘涼遊擊二營,每班官軍三千員名,河東備禦原額官軍七千五百三十員名,共計八萬四千零九十人。”

    “臣請移衛半數至靖安三府之地,以安定民生。”

    甘肅寧夏土地貧瘠,維持八萬人的軍隊,實在是不堪重負。

    事實上,陝甘寧地區的衛所,長期處於欠餉的狀態,總計陝甘寧地區的本鎮屯田,只有一萬三千一十餘頃,屯糧不過一十萬四千一百石。

    這麼點糧食,能養活八萬軍士?根本養活不動。

    戶部曾算賬,這三衛八萬人,需要一百一十九萬餘石。全靠朝廷調撥糧草支邊。

    鹽引多數都用在了這三邊。

    事實上,也正因為缺少河套這個產糧地,陝甘寧三邊在萬曆年間開始就長期欠餉,這種欠餉不是銀子,是缺糧。

    三邊軍在數十年的欠餉中,始終掙扎求活,直到崇禎九年之後,崇禎皇帝為了準備松錦會戰,徹底斷了三邊留供之需之後,三邊軍士才不得不走上歸附叛軍的路。

    也正是有了底層軍官的加入,李自成才越滾越大。

    延綏、甘肅、寧夏三邊,本屯只有十一萬石,你能怪軍戶逃衛所嗎?活都活不下去。

    于謙的意思是把這八萬軍的名額的一半,送往河套半數,一來陝甘寧本就是戍邊衛所,所以才維持如此龐大的軍隊,二來可以減輕朝廷的財政壓力。

    若是河套地區逐步穩定,可以考慮將多數的衛所遷至河套地區,進一步降低朝廷的負擔。

    在原來的歷史線裡,景泰三年的時候,于謙上奏移衛徹底佔領河套地區。

    但是那時候明代宗正在換太子,朝中黨爭已起,于謙意圖佔領河套,一勞永逸解決延綏、甘肅、寧夏糧草問題的方案,就此擱置了。

    也為日後三邊缺糧埋下了隱患。

    現在於謙沒有這個顧慮了,大明皇帝大軍先把河套打下來,扔下了八萬眾的四威團營,駐紮河套。

    于謙的這個提議,就變成了錦上添花。

    朱祁鈺左右看了看說道:“既然無人質詢,那就辦吧。”

    于謙很少在朝堂上,主動論策,但是隻要是提那就代表這事兒很靠譜。

    河套地區的開發的配套工作也在進行,相比較之下,于謙更相信大明的軍卒,而不是河套地區的義勇團練。

    大明軍多四萬,總計十二萬軍在河套,進退有據。

    萬一瓦剌人失心瘋了攻打河套地區,四威團營孤軍奮戰,義勇團練輔助也有破城之危。

    料敵從寬,把事情做在前面。

    胡濙俯首說道:“陛下,黔國公、黔寧昭靖王沐英之孫、定遠忠敬王沐晟子沐斌,薨,年五十有四,臣請贈太傅,諡號榮康。遣官諭祭及有司以公爵禮葬。”

    胡濙此言一出,朝堂之上,一片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