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樓聽雪1 作品

650、重修於好,永不加賦!

    明朝的賦稅制度著實有些複雜,發展到洪武二十五年,雖然民間已經相對安穩。

    但這並不代表朝廷就充盈起來,事實恰恰相反,國庫依舊還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今日臘月十二,戶部已經開始將全國各地的賬簿抓緊統計,拋開交趾布政司,大明在洪武二十五年的兩稅銀和郵驛收入高達兩百六十餘萬兩。

    相較於洪武初期的一百九十餘萬,國家經濟似乎每年都在遞增。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兩百六十餘萬兩,還要拋開官員、宗室、皇親國戚的俸祿,還需要儲備賑災,需要軍費開支、道路輔修等等。

    拋開一切,大明的稅收基本還處於相對平衡狀態,亦或者說有點入不敷出,只是不明顯而已。

    朱元璋聽著朱懷的‘永不加賦’四字,當下就有些談虎色變的樣子。

    朱懷耐著性子解釋道:“皇爺爺,您聽我說完,咱在好好合計一下。”

    朱元璋嗯了一聲,便默不作聲的聽著,想看看朱懷離開的這九天,究竟參悟到了什麼。

    朱懷則繼續侃侃而談,道:“而今山東、山西、肅州等遠離朝廷中樞之地,依舊有流民不斷遷徙,人口無定製。”

    “遠的不說,就說我在鎮江府吳村,即便多了幾口外來的人丁,但丁銀依舊不增。”

    “流民的叛逃,非但給所屬地大幅度降低丁銀,亦會讓接納之地瞞報人口。”

    流民,一直是困擾封建社會最頭大的一個問題,各朝皇帝都在想盡辦法解決,然而收效甚微。

    到明朝,因為賦役制度的改變,這種問題更加凸顯出來,直到明末,崇禎實在遏制不住大面積的流民造反等各種局面,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而孫兒治力改變的永不加賦,其實只是維穩人口的一個政治手段,規定滋生人口,永不加賦,而各戶人家,丁男一旦亡死,則可將滋生的丁男予以對沖,如此不出十年之內,便可達到永不加賦的目的。”

    “大明制度下規定,凡五軍、士大夫等軍、功名在身階級,可不予納丁稅。”

    “問題的根源在此,士紳有功名傍身,其本身可不繳納丁銀,其部曲、奴隸,亦可不予徵收,此為國朝籠絡士大夫階層的人心之策。”

    “國朝需要士大夫階層,幫著執政者治理百姓,可問題就規定在其部曲、奴隸等家眷不徵丁銀之上。”

    “流民或逃避繳納丁銀的百姓,只要逃入到士大夫門下,丁銀便可不予繳納。”

    “更有甚者,無數流民也會逃入皇莊,在皇莊內亦可不納丁銀。”

    “由此便可產生一個問題,當一部分人口逃亡之後,地方衙門依舊要收取定額的丁銀,那麼這部分的稅賦就會轉嫁到同村同鄉其餘人口之上,如此一來,他們的賦役更加嚴重。”

    “皇爺爺,我不知道你現在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雖說現在它還不嚴重,但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久之後呢?”

    “誰能控制住人口流失和賦役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