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二五〇章 大建書院(求票!)

    這就出現了有的解釋完全脫離了儒學的本意。

    漢以前的儒家經典是包容百家,後來我們看到諸子百家都沒落了,那是因為百家之人很多都加入了儒家。

    因為儒家獲得了帝王的認可,加入儒家的陣營才能夠得到重用啊。

    那個時候百家的思想還有知識卻是沒有斷絕。

    所以董書恆希望儒家能夠從新走上海納百川的道路上。

    在新成立的書院中,不光是學生要接受新知識,就是原來那些研究經義的大儒們也要接受新知識的洗禮。

    董書恆相信那些華夏國粹的傳承者們,不會辜負自己的期望,他們一定會做出改變。

    自古以來,儒家都是非常的功利的,他們為了迎合帝王統治的需要,曾經做了無數次改變。

    那麼他們就一定也會為了自己做出改變。

    從八月到九月,董書恆一直奔波在兩江下面的三省。跑遍了幾乎所有小有名氣的書院。

    大部分的書院都願意接受淮海軍的改革。

    因為董書恆承諾給他們辦學經費的保障,承諾幫助他們建造新的學院建築。

    這就讓那些老先生們無法拒絕了。原本,這些書院多是依靠私人的捐助以及收取束脩來維持自身運轉。

    所以,他們一個個日子都過的緊巴巴的。

    尤其是這幾年南方大亂,很多書院都斷了財源,連先生都要養不起了。這個時候董書恆找到他們完全是雪中送碳。

    不要把古代的文人都看成是不知變通的老古董。

    事實上他們都深刻理解“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的含義。

    最後董書恆還組織了一批書院的代表前往淮海書院參觀。見到了淮海書院的恢宏大氣。

    這些個書院代表一下子就炸了鍋了,這樣一座跟田園風光融合在一起又兼大氣磅礴的書院,簡直就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而且如果有了官府的全額資助,那麼他們的就算是官學了。

    董書恆還保證只要他們按照淮海軍的要求去培養人才,那麼以後書院的學子畢業之後,淮海軍會根據他們的能力安排工作。

    現在跟後世那種本科生滿街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時代相去甚遠。

    董書恆手中缺人才,嚴重地缺人才。缺到明明可以了佔領更多的地盤,因為缺人管理,現在都不敢佔。

    這次完全佔領兩江之後,淮海軍從江蘇提拔了一大批軍政府的官員。原來很多管理一個鎮的長官,直接到安徽、江西去掌管一個縣。

    確實有些拔苗助長的意思了。但是隻有把這些人放過去,董書恆才放心。只有他們才能將淮海軍的政策貫徹下去。

    最近淮海軍已經在淮海書院中選派了一批學子到基層的軍政府鍛鍊。

    這些學子大都是書院中年紀較大的。古人讀書不像後世的人到了年紀就放棄了。淮海書院中要不是限制年齡,可能還會招錄到一些六七十歲的老學生。

    這些書院選派到地方的學生也大都三十歲左右,他們當初進入書院,一方面是因為喜歡實學,還有的人是衝著魏源的名頭。

    實際上更多的人是因為感覺科舉無望。

    現在,他們有望直接成為官員,如何能不讓他們欣喜萬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