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賞月 作品

第三三八章 治河

    考察團已找到了古大澤的邊沿。

    那裡是天然形成的高地,只要在幾處地方修建湖堤。就可以在菏澤地區形成一個相當於洪澤湖的的大湖。

    這個大湖可以用來調節黃河的水位。

    同時大湖的東側依然可以連接多條河流,在大湖也無法承受黃河水量的時候,分擔一部分排水的壓力。

    另外,大湖還可以幫助黃河排沙,洶湧的河水進入大湖之後,就會變緩,河沙會沉積在大湖。

    黃河水量少的時候,大澤會自然乾涸縮小,露出底層河沙,到時候就可以取用河沙,作為建材使用,還可以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

    如此這般方可打破黃河三年一小災,五年一大災的怪圈。

    這份方案,很快就被上傳到董書恆的手中。

    因為事關重大,內閣召開了擴大會議專門討論這件事情。

    反對的聲音認為這件事情,有些異想天開,幾千年來,從來沒有人做過這樣的事情。

    明明是開墾好的土地,為什麼要變成大湖呢?

    老百姓的心中也會想不通此事。還有很多家族的祖宗墳地、祠堂都在這裡。

    要是全都讓湖水給淹沒了,那些個家族能夠願意嗎?

    他們一定會帶頭出來搞事。

    復興軍現在剛剛建立政權,首先要做的就是爭取民心。

    這樣的事情顯然會讓復興軍在個別地方上失去人心。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可以施行。這個方案很顯然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黃河的問題。

    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

    而且,現在有施行下去的條件。

    首先是華夏手中掌握著東北大量的耕地。可以為這些遷出的人重新分配土地。

    對於這些百姓的損失完全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去彌補。

    其次,這次黃河水災已經讓這片地區成為了災區,大部分百姓已經被董書恆遷移到了海州地區。

    本來就是準備將他們遷移出去。

    現在只有少數居住在丘陵地區的百姓沒有受災,需要政府動員搬遷。

    因此現在搬遷的壓力最小。

    最後,現在復興軍剛剛建立政府,餘威猶在,百姓們還把握不好復興軍的處事風格,更多的是人會選擇暫時忍耐。

    正是快刀斬亂麻解決此事的最佳時機。所謂長痛不如短痛。

    董書恆心中則是支持這個方案的,甚至他早有此打算。只是此事終究要大家去執行,所以他將這件事情拿出來給內閣討論。

    同時,他也想看看內閣這些人討論的時候,能不能將這件事所產生的弊端全部發掘出來。

    農曆1955年5月15日,董書恆發佈總統令,同意了馮道利提出的治黃方案。

    同時在命令中附錄一份黃河治理十年規劃。

    規劃指出要在未來十年內逐步遷徙黃河上游的兩岸的三十公里以內的百姓。

    政府要在黃河兩岸植樹造林,恢復生態。

    所有遷移的百姓,政府會補償土地,負責遷移的費用。

    有人會說董書恆這是在好高騖遠,還沒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就開始考慮環保問題了。

    事實上,董書恆做這件事的最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移民實邊。

    治理黃河上游生態,這樣的事情什麼時候都能夠做,為什麼現在做?

    這就要提到董書恆另外一個目的。

    現在是華夏最後擴張國土的機會,但是擴張華夏的生存空間不是僅僅靠軍隊去佔領。

    必須要有人生活在那裡,不然的話,當地的人不會對華夏產生歸屬感,哪怕是華夏的軍隊佔領了那裡,若干年之後,還是會脫離出去。

    董書恆知道今後世界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爆發一場獨立運動的高潮。

    現在那些列強的殖民地大都會走向獨立。所以說傳統的殖民主義是一個被後世證明失敗的模式。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開始逐步顯現出來,比如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就出現了反抗運動。

    董書恆希望的是,華夏的軍隊佔領哪裡,華夏的百姓就要成為那裡的主體居民。

    只有這樣才算是擴展華夏民族的生存空間。

    但是董書恆明白,華夏的百姓都是安土重遷的,不是生活不下去,他們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的。

    但是現在華夏建立,董書恆已經要著手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了。

    等百姓的溫飽解決了之後,他們還會願意遷移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那麼就要使用政府的強制力,要先開啟一個頭,到時候政府就可以依照先例處理。

    這樣百姓也更加容易接受。

    這次治河就是一個開創先例的機會。

    那麼以後華夏要還想遷移百姓出去就可以找這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