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瀾波濤短 作品

第542章 生產力

  可戰無不勝的項羽卻越打越困難,地盤越打越小,軍隊越打越弱。

  因為項羽的糧草補給不足,雖然百戰百勝,但軍隊的各種資源卻越來越少,哪怕獲得了勝利,都無法對敵人進行進一步的追擊,畢竟項羽就算正面作戰再猛,面對一心逃亡的劉邦,也不可能憑藉一己之力抓得住他。

  所以項羽的核心問題在於沒有穩固的後方,沒有穩定的子民能夠給他源源不斷的提供糧草。因為項羽眼中根本看不見這些小民,不知道積蓄民力與休養生息,就知道一個勁的打仗,天生渴望戰爭,其執政生涯中幾乎沒有發佈過任何恢復經濟生產的命令,他所有的糧草幾乎都是靠搜刮而來。

  相反,劉邦有穩定的大後方,有蕭何幫他在後方組織恢復生產,從而能夠源源不斷的將糧草運輸到前線,保證了劉邦從來沒有缺糧的問題,這才能夠讓自己的軍隊越來越龐大。

  就有許多項羽的士兵吃不飽飯,結果轉而去投靠劉邦的情況發生。

  項羽眼中根本沒有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根本沒有農民階級,不重視生產力的發展,自然也就無法最終統一天下了。

  所以當讀者看到這段農民故意指錯路的劇情,再加上劉旭在劇情中小說裡面描述了許多項羽不重視農業生產的劇情,許多讀者都心中動容,再聯想到自己連飯都吃不上的窘境的時候,對於這本小說的內涵又有了進一步的認知了,他們也開始意識到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哪了。

  但想明白這些之後,讀者們的情緒自然也就更加的複雜了起來。

  同時,還有一些思維更加分散的讀者,不由的想到了另一本三國演義身上,想起了同樣經典的那段曹操割發代首的劇情。

  曹操在行軍的過程中下達了踐踏農田者死的命令,可結果曹操自己的戰馬因為受驚,衝進了農田之中,踏壞了不少秧苗,犯下了曹操自己定下的死罪。

  於是歷史上非常能夠體現曹操虛偽性格的劇情發生了,那就是曹操假模假樣的割下自己的頭髮來代替首級,表示已經殺了自己一次了,這就是著名的割發代首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