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瀾波濤短 作品

第75章 《三國通史》計劃

 其實一直以來,劉旭都發現自己處於一種非常矛盾的狀態。

 那就是作為歷史系的博士,劉旭來到這個世界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想要將整個華夏的歷史都給帶過來。

 可問題是,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假,在真實的歷史中摻雜了作者本身的修改。

 就拿這一次的徐庶來說,原本徐庶的結局是有些平淡且無趣的,但是在經過了羅貫中的改編之後,讓整個小說的劇情都更加連貫,同時也讓諸葛亮的出場變得更加突出,這就是作為一個優秀作者該有的能力。

 同時羅貫中也沒有任何錯誤,因為他是個寫小說的,而不是嚴謹的歷史編撰者。

 本來按照劉旭的本性的來說,他應該抄的是《三國志》或者是《後漢書》,或者是《三國會要》這樣來說相對嚴謹的史學著作。

 至於三國演義,不但經過了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之後還再經過了毛宗崗的刪改,形成了毛版的三國演義。

 毛版的三國演義雖然刪改了原著中立的離場,將三國演義變得更加明顯的尊劉貶曹,但毛宗崗的各種文字上的潤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時也在戲劇性上進行了更多的填充,讓三國演義變得更加精彩。

 可這也讓三國演義變得越來越偏離歷史了。

 劉旭也不是傻瓜,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藝術戲劇色彩更加濃厚的三國演義尚且在這個世界發展得如此艱難。

 三個月的時間雖然有一批堅定的讀者,這些讀者連一個500人群都沒有湊滿,就說明其實三國演義的受眾太少了。

 要是自己再把厚重的,和小說相比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玩意的史書搬過來,那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畢竟在華夏本土,史書都沒有多少人數的受眾,更別說這個並沒有任何華夏文化積澱的世界了。

 所以劉旭當時還是選擇照抄三國演義,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劉旭這個人性格矛盾的地方又體現出來了,他又很想在這個世界還原出一個真實的歷史出來,以至於劉旭有了想要改變原著裡面徐庶描寫的想法和衝動。

 這樣的衝突想法讓劉旭徹夜難眠,在思考了足足一個晚上之後,劉旭還真就想出了一個點子,那就是依然照抄《三國演義》,但同時自己再新開一本書,名字就叫做《三國通史》。

 前者是照抄三國,但是後者是把自己瞭解的三國正史給寫出來。

 從《三國通史》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實這本書將不再是照抄《三國志》,或者是《後漢書》,又或者是其他的官方史書,而且劉旭自己總結這些史學資料,分辨出其中自相矛盾的地方,然後按照自己的研究來進行選擇潤色,最終成就一本劉旭自己編寫的三國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