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何以甚 作品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天子爭於國




    “蓋凡天下所有,皆有定量,我多一分,他少一分,故不可不爭。”



    “大道獨行,是斬絕同行者之故。”



    ——《夏書·襄帝本紀》



    ……



    南域有大城,萬里龍脈所聚,曰為“貴邑”。



    是為夏都。



    大夏享國千年,底蘊深厚。當年橫掃南域東部,遷都於此,名以“貴邑”,意為至尊之居。



    雖有東征之敗,國滅之危,一度君王死、國土喪,卻也頑強地存續了下來。



    雄霸一時的夏襄帝,連同他所有成年的子女,都死在了疆場上。只剩一個養在深宮裡的、年僅九歲的幼子。



    夏太后主政,武王姒驕主軍,聯手撐挽社稷。以襄帝幼子繼承大統,改元神武,以示不忘武功,乃記東進。



    一至於如今……



    已是神武三十二年。



    此刻,大夏君臣議事的寶華宮內。



    當今夏皇高坐龍椅,平天冠之下,看不到表情。姿態端正,倒也不失風儀。



    龍椅之後,珠簾垂落。夏太后的寶座,就在其間。



    世人皆知,當年那個鳳冠霞帔立於城頭的女人,才是這個國家政事的主導者。一手掌握大國權柄,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



    丹陛有三階。



    在第二階的平臺上,分左右擺放著兩張大椅。



    分別是武王姒驕和岷王虞禮陽的位置。



    作為這個帝國的柱石,與天子分享榮光——



    當然也必須一同面對挑戰。



    再往下,才是以相國柳希夷、國師奚孟府、鎮國軍統帥龍礁領銜的文武百官。



    在神武年代,大夏以舉國之力,養出來兩大強軍。



    這兩支軍隊,是不輸霸主國精銳軍隊的天下勁旅!



    一曰神武,一曰鎮國。



    真人龍礁便是鎮國軍的統帥,而武王姒驕親領神武軍。



    曾經夏襄帝時期,夏國有六支天下強軍,橫壓四境。可惜輸了霸主之爭,耗用了帝國無數資源的六大強軍死傷殆盡。



    僅以殘旅為武王姒驕所收攏,用之為骨架,建軍神武,拱衛國境。



    經過這麼多年的苦心經營,才建設出第二支強軍,以鎮國名之。此後才算是安寧了四境,抹除了群狼環伺的蠢蠢欲動。



    直至今日。



    大殿上沉默已經蔓延了很久。



    今日之夏國,遠不如昔日之大夏。今日之齊國,卻遠勝昔日齊國!



    齊國百萬大軍已經開撥,臨淄西郊的誓師之聲彷彿也響在貴邑城外,誰能沒有壓力?!



    雖則這三十二年來,夏國一直都以恢復往日榮光為目標前行,一直都以齊國為假想敵,夏國上下心裡早已不知設想過多少次戰爭發生的情景,直欲一雪前恥。



    可……



    可是當這一幕真正發生,當景國裁撤儀天觀,當齊國百萬大軍東來……人們彷彿才真正回憶起齊國的恐怖。



    想起來當年強軍盡喪、夏國皇室險些死絕、夏國境內遍地烽火一度只剩一座王都的那一幕幕!



    想起來不久之前親手送上平等國的使者,導致於後來在平等國報復裡死去了一位珍貴的神臨修士。



    想起來一代陣道名家太華真人的血,就在去年,永遠地留在了劍鋒山!



    這一樁樁一幕幕,怎能不讓人心如傾山?



    “諸位,已經廷議兩日了!”大夏國師奚孟府高聲道。



    他是一個瞧來溫文爾雅的中年人。穿一領皇帝親授的青色道袍,上一次的黃河之會,就是他帶隊參與。



    此刻沉靜的目光掃過殿中文武:“事已至此,是戰是和,咱們還是儘快拿個章程出來。”



    武王姒驕和岷王虞禮陽,向來都是不對國事發表意見的,非常尊重夏太后的主政。若非齊軍誓師伐夏,覆國之危近在眼前,他們連朝議都不會參加。



    大夏天子,或者說太后的意志,也當然不會太早顯露。



    此時的寶華宮裡,有資格與奚孟府對話的人,其實不多。



    鬚髮皆白、面容嚴肅的相國柳希夷走將出來:“什麼叫‘是戰是和’?哪有‘和’這個選項!”



    他一出來就與奚孟府針鋒相對,難掩憤怒的情緒:“齊國大軍壓境的時候,你問是戰是和,本身就是有求和之意!”



    柳希夷以希夷為名。



    所謂“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大道無聲無色故稱“希夷”。



    可他本人卻是個脾氣火爆的。



    在朝堂上指著鼻子罵人也不是一回兩回了。



    殿上眾人也早都已經習慣。



    但今日的指責……在當前環境下,確實有些嚴厲了。



    在如今形勢下,沾上這樣的指控,誰也都要急著辯解。



    唯獨奚孟府皺了皺眉……卻是反問道:“不應該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