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大金 作品

第七十六章 次週末(3/4)

    “而且沈導演一般選題都是男人戲…”

    “其實導演的權力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媒體喜歡把演員、導演揪出來,其實很多時候,演員是製片人或贊助商選的,演技差還不能動…”

    “沈導演也一樣嗎?”

    “他是例外!”李淳插話:“他從來不出席酒會,私底下也不跟那幫人打交道的,選角的時候想用誰就用誰,不用顧忌別人的看法!”

    ……

    沈長林選角真的不是想用誰就用誰,也不是根據角色挑選演員…

    至少早期不是這樣。

    以前,他選角是要考慮演員知名度的。

    《繡春刀》為什麼是鄧朝?

    《大人物》為什麼是吳景?

    《奪寶聯盟》、《魔盜團》、《伸冤人》…

    一直到《八佰》,才逐漸只考慮角色合適程度!

    順便考慮演員的人品啥的。

    這一切還得加個前提:是自己人。

    他還是對電影有尊重心態的,雖然把它當成事業,但採用的是大眾可以接受的手段…

    ‘大ip+小鮮肉+流量’這種模式,他是首創者——《左耳》、《匆匆那年》上映日期甚至比《小時代》還要早!

    《左耳》拿了接近6億票房,比《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還要高;

    《匆匆那年》直接拿了8億票房,直接把柳施施推上單片票房最高女演員地位;

    但他沒有濫用…

    這兩部之後,立刻調轉方向,長林影視只出品大投資的作品…

    當然,天下娛樂繼承了這種模式,不過天下娛樂跟長林影視共用編劇團隊,所以天下娛樂出品的青春娛樂,包括泛ip打造的作品,口碑是及格的!

    但投資市場可不認劇本,尤其是熱錢湧入之後,很多外行人收穫的信息跟真實的專業的市場是不一樣的。

    還是那句話:電影從策劃到定檔上映,至少要兩年,投一部電影,如果是外行,就是在賭博,相當於去判斷兩年或者許多年後一隻股票漲還是跌。

    還有一些‘專業’的,他們想掌握盈虧——一個文藝作品的好壞標準取決於專業,但專業並不意味著賣座。

    他們更希望事情能簡化成“1+1+1=3”這樣的公式,最好能找到一個x元素…

    好電影的標準是好故事+好演技+好製作。

    但是在市場上,大部分時候,好故事+好演技+好製作,通常會賣座,但不會成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