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滄月 作品

山海經番外:真實的崑崙與百神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築物,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秋季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的地方。

    在泰山歷代皇帝封禪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古人認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天子在此既可聽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

    只要是有大功的祖先,讓後世生者,受其功勞廕庇,那麼後人就得論功而祭祖先之靈,這就是‘神’。

    此為華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絕對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上古時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後,這種神聖之地,理應就有了。

    哪怕連現代定義的‘文明’都還沒有,還是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建立明堂了。

    這個文化,從未斷絕,一直流傳。歷朝歷代,都有明堂,從夏商周到秦漢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後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頭……

    也就是說,我們有幾千年的信仰‘天’,‘造崑崙’的歷史,這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

    《周禮·考工記》:“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漢的《大戴禮記·明堂篇》也寫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明堂者,明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論》還說了“明堂制度之數,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戶,七十二牗,以四門八牗乘九宮之數也。”

    《淮南子》:“明堂,王者佈陣之堂,上圓下方,堂四出……”

    這些都是對明堂的描述,歷朝歷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都和山海經裡的崑崙墟描述大體對應。

    比如建築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達。比如建築附近有水環繞。

    還有一個,就是明堂為三重臺階式,這和淮南子中對崑崙的描述吻合。

    崑崙分為三層,第一層叫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層叫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第三層,乃為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考古的新石器時代,距今六千年的紅山文化,就有‘三環祭壇’。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層臺階的瑤山祭壇。

    仰韶文化的雙槐樹遺址,也就是所謂‘河洛古國’,更是有三重結構的大型環壕。還有黃土高原上的‘南佐遺址’……總之很多,我就不列舉了。

    把宗廟祭壇建成三重臺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是整片古中華文化圈,各種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種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靈’、‘天圓地方’等要素。

    還有一個論證,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崑崙’一詞,有時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比如《史記·封禪書》記載了漢武帝封禪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通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

    當時漢武帝封禪要建明堂,有個叫公玉帶的人,獻上了一幅圖,稱為黃帝時明堂圖,畫了個宮殿,名字就叫崑崙。

    山海經裡描繪的崑崙墟作為一個明堂,基本是學界公認,包括古代文人,也很多知道崑崙墟是個明堂,只不過後來想象力放飛,將其發展成了仙山,畢竟‘百神所在’嘛,其實就是一堆祖先牌位。

    ……

    好了,以上是主流學界幾乎定論的答案。

    說點我個人認為的東西。

    《尚書·禹貢》言‘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翻譯過來就是:(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行到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織皮的人民定居在崑崙、析支、渠搜三地,西戎各族就安定順從了。

    簡直是直截了當地表示,‘崑崙’是個地名、國名,或者說‘族名’!

    原因很簡單,‘析支’、‘渠搜’都是古西戎族的分支。

    山海經與尚書,是對崑崙最早最原始的描述,沒有添加任何神話,都是很簡單地記錄這麼一個地方。

    崑崙,我覺得應該視為,上古時期處於西部的一處‘古國’,‘古族’,其首領稱為西王母。

    所以我在小說中言崑崙是崑崙,崑崙丘是崑崙丘,倆不是一回事。這一點並沒錯,我始終持有這樣的觀點。

    所謂崑崙山,就是指崑崙國的‘山’,山海經也有寫‘禹攻共工國山’之類的。

    怎麼一座山還能攻?因為那極可能是‘人造山’。可能就是指共工之丘。

    當然,也可以解釋為,攻是開鑿的意思。

    但古代的字不多,廢話少。‘山’、‘丘’、‘虛’這意識應該都有區別。

    我猜山海經裡的崑崙墟描述的只是‘明堂’之一,崑崙是個族名。

    上古中華大地,古國林立,有一族或一國叫崑崙,他們那的明堂,叫崑崙丘,後來遷徙走了,就改叫‘崑崙墟’。

    書中還有其他明堂,比如‘祝融之墟’,是指‘祝融氏族’的明堂所在地。

    注意,嚴格來說,墟並不是明堂的意思。

    《廣雅·釋估》:“墟,居也。”

    《廣雅疏證》:“墟,故所居也。”

    崑崙之墟,直譯的意思,是‘崑崙一族曾經居住的地方’、‘崑崙一族的古老領地’、‘崑崙族的發源地’。

    祝融氏之墟是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楚人的祖墳就在那,祖墳在哪,哪就是根。

    所以上古之人如果在地圖上標註自己氏族的領地,就會畫出氏族最重要的建築,即把明堂畫出來。

    大約是表示‘我們一族當年的祖墳在那裡’,這是一種文化。

    同時也可以反推,畫‘山海圖’的作者,就是所謂的‘崑崙一族’的巫史官,他們在山海圖上著重標註了自己的‘祖地’,所以畫的特別大特別詳細,而其他部族的明堂,就只是簡單標識。

    除了崑崙墟,祝融墟……軒轅之臺應該也算,是指軒轅氏族古國的祭臺,可能是考古發掘的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當然,這是學界猜測,我個人是反對的,我認為軒轅國在黃土高原。

    總之,凡是認同這種文化,開始‘搞明堂’的氏族,都算是中華文明的前身,大家都是同一種信仰。

    良渚文明大發現後,學者到處在那裡找崑崙。

    包括我要反駁的那個人,他也在牽強附會說良渚挖掘的祭壇就是崑崙墟。

    的確,很像,良渚的瑤山祭壇三重高臺,非常像崑崙墟。

    但很可惜,崑崙墟絕不在良渚。那可能是‘某某之墟’,但絕對不是‘崑崙之墟’。

    我只需要說一個證據就能反駁,那就是崑崙墟所在地有四水環繞、經過,其中一條是‘河水’。

    河水,在上古嚴格指代黃河,不存在任何誤差,因為當年造字的時候,古人就專門給那條水系造了個字,叫‘河’。

    長江專門有個字叫‘江’,漢水專門有個字叫‘漢’,渭水專門有個字叫‘渭’……

    百分之九十有三點水的字,在古代都專門指一條水系。

    這個事是個常識,我在銀河那一篇也說了,另外這裡也順帶闢個謠,那就是銀河其實也算是有個專門的名字,它叫‘淵’,只是學界不能確定是不是專門為銀河造的字。

    總之崑崙墟必然不在長江下游的良渚,它一定在黃河流域。

    那麼它到底在哪?很簡單,就從水系上來定位!

    崑崙墟有四條重要的水系環繞,其中兩條在經過崑崙後入海了。

    而入海的其中就有黃河,且專門描述了‘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

    也即是黃河從崑崙墟東北方向流過,轉向北方,從渤海的西南方向入海。

    這句一點沒錯,自古以來,黃河都是從渤海灣西南方向入海的,是東漢以後,黃河才忽然改道,直至宋代才進黃海。

    所以山海經裡描述的入海口與事實相符,崑崙必然在黃河流域,但到底在哪,說法不一,沒有定論。

    我其實是比較贊同在山·東的,大家恐怕很奇怪,不是在西邊嗎?怎麼跑山東去了?

    這就必須要說,山海經地圖的範圍。

    山海經成書年代雖然是戰國,但‘圖’的年代很古老。

    《山經》是一幅圖,非常嚴謹,只描述山水和特產。作圖時代應該很近,可能是商朝了,反正上限不超過夏朝,是禹定鼎以後才畫的,暫時拋開不談。

    《海內經》又是另一幅圖。主要以海定位,用詞都是‘東海之內’、‘西海之內’,講述的是四海環繞內的一片地方。

    《大荒經》又是另一幅圖,且不是一個時代。講的是‘海中’、‘海外’的地方。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虎’。‘東北海中,有三青馬’。

    這些用詞,說明圖上的東西,都畫在‘海的上面’,彷彿活在水裡似的。

    也就是說,從這時候開始,海內世界觀的人,開始接觸海外面,但地形圖沒有更新,沒有畫陸地結構,只能把各種瞭解到的東西畫在原本‘四海邊界’所定義的一片汪洋上,所以叫‘大荒’。其實就是舊地圖外的空白處。

    ‘荒’字就是水上長草,指的是一片澤國溼地,洪水氾濫荒蕪之地。

    ‘渚’字則是水上的小陸地。

    《海內海外經》,又是第四套圖。這時候海內海外地區,全部更新了,瞭解又更豐富了起來。

    環境氣候也有變化,很多水流衝擊的荒地,都能住人了。

    繼而這幅圖講述了海內海外,整個九州部族……最起碼是大禹前期了,很可能是龍山時代的圖。

    總之這麼一對比,我們就知道,海內經最小,可能也最古老。

    是純粹的‘四海之內’世界觀。如此‘海內崑崙之墟’也就不言而喻。

    當然,以上四圖說法,只是猜想,且不是我提出的,是很早就有學者提出並論證過的,我只是複述。我自己就能想到很多反證,但也不是不能解釋,總之證據不足。關於山海經,自古就沒有定論,這裡只是說其中一種。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沒有哪個正經學者,真的認為山海經是描繪整個地球。

    後人往往看現代地圖,發現我國並非四面環海。

    於是有的人把北冰洋定為北海,還把青海湖,乃至黑海,甚至大西洋都給算進去。

    硬湊出四海,直接把山海經版圖,變成了整個亞洲,甚至歐亞大陸。

    如此,崑崙的位置,一下子就跑到了古埃及,說赤水是紅海,流沙是沙漠。

    但是平心而論,不考慮什麼史前文明,外星人之類的東西,認認真真地研究文獻,和考古證據,就能知道,上古部族的活動範圍沒那麼大,至少在一定時間內,走不了多遠……控制範圍就更小了,這是生產力決定的。

    漢唐之強盛,也頂多遙控一下西域,因為再遠實在是管不了了。

    夏朝基本只在黃河流域,商朝堪堪觸及了長江流域,西周也只到了湖南和贛北、江浙。

    所以在定位山海經版圖時,只需要在古九州範圍裡找就行了。

    其中四面環海的‘海內’基本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山·東半島。

    作為一個半島,首先三面環海了,北有渤海,東有黃海,南也黃海。

    西邊看似沒海,但其實上古時期那裡也是水澤一片,魯西北和魯南蘇北一代的海岱地區都海侵嚴重,部分地區海岸線推進到現在我們眼中的內陸。

    如此一來,魯中地區基本就被包圍了,沒有被完全包圍的地區,也是有大片的溼地窪地,即所謂的‘荒’。

    距今6300~4500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早中期,魯西地區基本沒有人類聚落遺址。

    因為當時的海平面,遠高於現在,魯西平原海拔較低,乃是一片澤國,水域面積非常廣闊,是以沒有人類居住。

    到了4500年前的海岱龍山文化時期,魯西南一代的人類遺址才多了起來,但魯西北還是遺址罕見。

    那時海平面下降,‘西海’縮小了,與渤海斷連,剩下的積水演變成了湖,被稱為……古菏澤。

    古代山·東的北部湖澤密佈,水流眾多,就算是現在,也有大片溼地,黃河三角洲,更是北方最大的候鳥保護區。

    環繞崑崙的水系,是河水、赤水、黑水、青水、弱水。

    河水就是黃河,赤水也在山海經乃至其他古籍中多次出現,乃是與黃河長江淮河並稱的‘六川’之一。

    山海經寫了‘南海之中,有汜天之山,赤水窮焉,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

    蒼梧之野可以考證,主要有兩個說法,一個是湖·南九嶷山,一個是山·東雲臺山。

    但是山海經裡寫了,赤水入海了,而且要與黃河相鄰,不可能是長江流域的湖·南了,只能是靠海的山·東。

    蒼梧之野,就是雲臺山下一片沃野。

    赤水在它的西邊,還要入南海,查證山·東古河道,這樣的水系只有三個:泗水、沂水、沭水。

    而水流量最大,意義最重要,有資格列入六川之一的,只能是泗水了。

    泗水是淮河最大支流,而且發音也很接近……哈哈,開玩笑的。理論上沂水也可以。

    但大概率赤水就是泗水了。接下來崑崙附近的水系,還有青水和黑水。

    黑水與赤水一樣,也是六川之一。

    《海內西經》:‘黑水出崑崙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注意,黑水‘南入海’、黃河‘西南入渤海’等字眼,不是指往南邊流進海。而是指‘從海的南邊方位進了海’。

    朝哪裡流,會寫‘東行、東北流’等字眼,這才是流向。

    沒有寫‘行’,只寫方位詞,則單純只指方位。

    如此,崑崙已經在西北了,黑水還要在崑崙西北隅,東行,東北流,之後從南邊入海。

    符合條件的黑水,只有濟水。

    河、江、濟、淮,是自古祭祀的‘四瀆’。濟水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的母親河,從渤海南部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