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豸 作品

第1432章.皆為正義(一).





說到這裡,王保仁表情猶豫,似是深為苦惱:「老夫收到密旨之後,就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也擔心自己的意見有錯漏與偏頗之處、誤導了陛下





的判斷,所以就遲遲不敢回稟陛下……卻不知,七皇子殿下認為,老夫應該如何回稟陛下最為合適?」





王保仁的這一番表態,所隱含的威脅之意更重,意思是如果朱和堅不願意向自己坦白底牌與隱秘,自己不僅會「無意間」破壞朱和堅的南京佈局,更還會改變立場、不再支持朱和堅接任儲君之位。





朱和堅並不擔心王保仁的這些威脅。





在朱和堅看來,儲君廢立之事大勢已成,王保仁的意見根本無法影響最終結果,德慶皇帝向王保仁詢問意見也只是出於慣例罷了,以德慶皇帝的性格,實際上並不會真的在乎王保仁的意見。





更何況,並不是只有王保仁與德慶皇帝保持著聯繫,朱和堅也經常收到德慶皇帝的密旨、向德慶皇帝呈送密疏,並不懼於王保仁向德慶皇帝說自己的壞話。





至於南京局勢,則是過於複雜詭譎,各方勢力皆有不同算計,變數更是層出不窮,所以別說是王保仁了,只怕是就連周尚景也難以洞悉全局,而且朱和堅又向王保仁隱瞞了自己的核心計劃,這般情況下王保仁就算是想要拖後腿、幫倒忙,大概率也是無從下手。





不過,朱和堅依然把王保仁視為一個可以利用的助力,未來還有許多事情需要王保仁出力協助,待雙方利益綁定之後也有機會變成真正的政治同盟,所以朱和堅也不願意與王保仁交惡。





當然,出於各種考量,朱和堅依然不打算向王保仁全盤托出自己的所有計劃。





這樣一來,不僅要繼續向王保仁隱瞞自己的真實計劃,又要妥善應付王保仁的糾纏與追問,還要平息王保仁的心中不滿……應該如何做?





答桉很簡單,那就是讓王保仁主動放棄追根問底、探究真相。





而想讓王保仁主動放棄追根問底、探究真相,其實也不是一件難事。





王保仁乃是一個官場老手,他必然是明顯一個道理——難得湖塗。





有些時候,知曉真相併不是一件好事;





有些事情,也是內情知曉越少越好;





有些情況,懵懂無知反而是對自己的最佳保護。





於是,在王保仁的審視之下,朱和堅猶豫良久之後,終於是再次開口,卻又話鋒一轉:「老師,您如何看待「不擇手段」這個四字?若是為了朝廷社稷、若是想要天下行善、若是別無選擇,行事之際是否可以不擇手段?」





王保仁老眼一眯:「世間諸事之運轉,皆有規矩與慣例,而這些規矩與慣例之形成,乃是兼顧了各方各界的利益考量……而所謂「不折手段」,實際上就是做事之際壞了規矩、違了慣例,也就損害了各方各界的長期利益、不利於全局之穩定,所以……一旦是行事之際不折手段被外界發現,就必然會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憚與反彈。」





王保仁的這般回答很有趣,只是說被發現之後「會遭到各方各界之忌憚與反彈」,卻沒有明確反對。





朱和堅自然是明白王保仁的真正態度,嘆息搖頭之後,話題也是越扯越遠,又問道:「學生再問老師,您認為……大明江山還能存續多久?」





王保仁面色一變,只覺得這個問題過於敏感。





關於這種敏感問題,最佳答桉就是說一番冠冕堂皇的廢話。





廢話之所以是廢話,就是因為它絕對正確,沒有任何價值,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只要君王賢明、臣子忠良、百姓們安守本分,那自然是……」





朱和堅並不意外王保仁說出這一番廢話回應自己,但他此刻急著趕走王保仁,卻沒耐心繼續聽下去,就直接揮手打斷了王保仁的說法,冷笑著說出了自己的結論:「在學生看來,若是我朝之糜爛現狀持續下去、卻遲遲不做改善,很快就會面臨江山覆





滅之憂!」





王保仁又是表情微變,連連搖頭:「殿下這般想法,只怕是忌人憂天了吧?據老夫所知,我大明近年來中興之勢已成,不僅是對外戰事連戰連捷、開疆擴土,朝廷財政也是逐漸改善,陛下更是英明神武,近年來不斷革新政務,皆是直指要害,唯一值得擔憂的地方,就是中樞政局變動頻頻,但只要陛下依然在位,也足以穩住局面……」





朱和堅依然是冷笑不斷,終於是徹底展現了自己的鋒芒與真實想法:「老師您是洞悉朝野的智者,又何必揣著明白裝湖塗?千餘年來,無論唐宋元明,歷朝歷代之興盛衰敗,關鍵為何?就是一個字,糧!而糧之根本,則在於百姓所耕種的田地!只要百姓還有田地可耕種,朝廷就可以徵得糧稅,反之若是百姓再無田地可耕,那朝廷就無法徵收糧稅,沒有糧稅就無法維穩各方,到時候不僅百姓會造反,軍隊也會造反!」





「糧、田、稅……」王保仁搖了搖頭:「聽說趙閣臣在中樞主持財政之際,表態之際就總是繞不開這三個字,看來殿下與趙閣臣頗是志同道合啊!」





朱和堅立刻搖頭,道:「老師錯了!學生與那位趙閣臣的看法,完全是南轅北轍!在學生看來,那位趙閣臣看似是財政好手,但實際上他就是一個表湖匠罷了,不僅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許多時候更是以鴆止渴,只是為了渡過眼前之難關,就不惜掏空大明的家底、動搖江山之根基!所以,學生若是將來有機會繼承大位,就一定會立刻廢止他的各項改革!」





王保仁發現自己竟是完全搞不懂朱和堅的真實想法,不由追問道:「哦?為何這樣說?」





朱和堅冷聲道:「在學生看來,田糧之事不僅是關係著江山之穩固,也關係著權力之分配,若是追根朔源的話,誰掌握了最多的田糧,誰就掌握了最多的權力!哪怕是皇帝,若是手中無糧供養軍隊,軍隊就要滋生異心,若是軍隊有了異心,百官的忠心也就無從談起……這種情況若是持續下去,皇帝也就只是空剩一個名位罷了!江山穩固更是空談!





但老師您仔細想想,那位趙閣臣的幾項政策……商稅改革、川鹽開發、還有新農政,實質為何?實際上就是在暗中協助縉紳們不斷擴張勢力權力,商稅改革實際上就是賜予了縉紳們免交大部分稅賦的特權,川鹽開發其實就是把川鹽這個財源全部交給了晉商,至於新農政,最終效果是否可以達城預期暫且不提,但按照趙閣臣新農政,百姓們種植了玉米、番薯等新作物之後,皆是交由民間商行統一收購,百姓們的糧稅則是換成了銀稅……





【鑑於大環境如此,





簡而言之,就是會讓各地縉紳的財力大漲,國庫看似增加了許多稅銀,但徵收的糧食則是越來越少,而縉紳們財力大漲之後,又會一窩蜂的爭相兼併土地,然後就會讓朝廷的糧稅收入進一步減少……而朝廷所掌控的糧食越來越少,就意味著權力越來越小……長此以往,又會如何?」





聽到朱和堅的這一番言論,王保仁是真的心中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