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小黑 作品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審美疲勞?



            

            

            事實上,當一部作品被無數人解讀,品評的時候。

他們是根本不會在意原創作者原本的想法是什麼。

比如某閱讀理解,讓原創作者去做,大概率不會完全正確,因為你的作品,在這個時候,也只是你的作品,變成了一種工具,一種可供使用的工具。

或者讓大家去評論,或者讓老師去當成教學工具。

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有人就扯上了教育。

本身,李易真的沒想過,火柴有什麼隱喻,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可是在解讀之下卻出現了各種讓他都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的內容。

某位教育屆人士這樣解讀:

“火柴也許只是這個故事的引喻,故事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如果一個人在她瀕臨絕望之際,連點燃一根火柴的勇氣都沒有,那這個世界是多麼可悲呢?

我們口口聲聲的宣揚著: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現在我可以在這裡說:這只是一句假大空的口號而已!

如果是真的保護,那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寧可自己逃離學校和家庭的保護,也要在冰冷的鐵牆下互相尋找心靈的“慰藉”,到底是家庭的失職還是社會的責任。在我看來,兩條都有。

因為父母長期缺席子女的教育和對她們心靈的關注度造成了這類悲劇的發生。”

老實說,李易看了也是雲裡霧裡的,特麼的,這個短片還能延伸出這種寓意來?

只能說,人紅是非多,這種事情,真的逃避不了。

如果這個短片不火的話,那麼自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來“曲解”。

在李易看來,特麼的,這《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和未成年人教育有個屁的關係?

然而只要你腦洞足夠大,什麼都可以利用起來。

結果,這還不止。

更離譜的是,還有所謂的心理學專家用更奇葩的方式來解讀這個短片。

“為什麼當小女孩自己點燃火柴之後,心裡能量就發生了轉變呢?

轉化是怎麼發生的?

我想也許是從小女孩不賣火柴,而是自己點燃火柴開始的。

這個象徵是,小女孩不去通過交換得到愛,而是通過自己溫暖自己,為自己點燃生命的火焰開始的,這個過程,很像點燃自己的生命之光。